这些养老诈骗套路要当心!民警、专家联手帮你避"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9日讯 由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推出的《金融消保大咖说》节目于今日播出,本期节目的话题是“守住钱袋子 共护夕阳红”。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将老年人作为诈骗目标,以投资“以房养老”项目、提供“健康养老”服务等名义骗取老年人钱财,手段可谓花样繁多、防不胜防,严重侵害了老年人合法权益。
在中国经济网记者的街采中,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就曾遇到过“以房养老”诈骗,所幸李先生警惕心强,没有上当受骗。我们又该如何识别这类诈骗手法呢?北京市西城区律师协会副会长李小波、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经侦大队民警张帅、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反诈中心民警王珊对常见的养老诈骗套路进行了详细分析,帮助老年人提高防骗意识,守好“钱袋子”。
“以房养老”诈骗套路多,怎么识破?
李先生有一套房子因闲置打算出租,与“房产中介”当面洽谈时,对方自称是公司老板,不仅端茶倒水态度殷勤,还给李先生介绍了一个“特别好”的业务,“什么都不用您出,只要拿着房产证去做一个中介抵押,之后您就可以白拿钱,收益率超过6%。”
李先生并未轻信,仔细询问“房产中介”给自己这么高的收益,对方如何赚钱?在李先生的一再追问下,“房产中介”也仅表示自己不会吃亏。
闻言,李先生更为警惕,“你们要是不吃亏,最后就是我吃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糊里糊涂的‘赚钱’方式没法接受。”
李先生遇到的这件事到底靠不靠谱呢?
对此,北京市西城区律师协会副会长李小波连称要给李先生的警惕性点赞,“这位先生听到的正是骗子惯用的诈骗老年人的手法。”
北京市西城区律师协会副会长 李小波
李小波分析称,对于有房的老年人,骗子会诱骗他们将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换钱,自己帮忙投资,老人可按月获取高额分红,并且房子仍可继续居住,老人全程只需要签几个字就可以了。面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不少老年人会动心。
更有甚者,面对有警惕心的老年人,骗子还会“升级”话术。若被追问投资项目,骗子往往会搬出事先编造好的说辞,比如投资量子医学、元宇宙、生命科学等等,都是所谓的最前沿的高科技领域,稳赚不赔,自己和老年人才会“双赢”。
为了促使老年人尽早签合同,骗子还会跟他们套近乎,骗取老年人的信任后,私下悄悄透露投资额度所剩不多,“一般人我都不告诉他”。
李小波称,很多老年人听了这套话术,轻信骗子,将房子抵押,拿到分红一两个月之后,骗子失联。而老年人直到金融机构上门,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骗子的手段不断翻新,但其实都离不开莫名的‘为老年人好’。不管是投资保健品、投资大健康,还是投资养老旅游地产,总之他们就是要‘帮助’老年人赚钱、保健、养老,所以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就特别容易让老年人动心。”李小波分析称,老年人若警惕性不够,就会被骗子忽悠。
李小波提醒称,若有人声称可以帮您赚钱,让您把房子抵押贷款再投资,这种事千万别信。老年人一定要握紧自己的财产,若确需投资,一定要让儿女帮忙分析后再做决定,千万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
养老诈骗花样多,这些骗局要警惕
近年来,养老诈骗犯罪手段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除了“以房养老”诈骗外,专盯老年群体的诈骗套路还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识破?
民警张帅介绍称,有些诈骗分子会在路边发放传单、小礼品吸引老年人,然后向他们宣传推销“投资理财产品”,诱导老年人拿出资金。还有些老年人不与儿女生活在一起,接触儿女时间较少,诈骗分子会跟他们套近乎,叫这些老年人“叔叔”、“阿姨”,甚至叫“爸爸”、“妈妈”,给老年人各种关爱,取得他们的信任之后,再哄骗老年人参与“投资”。
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经侦大队 张帅
张帅表示,近年来,诈骗分子常常诱骗中老年人参与非法集资。常见的非法集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向老年人出售公司的“原始股权”,以高价收购的形式,让他们获取利益。二是传销模式,即以一个虚假的产品为由,让老年人参与后再拉新的客户进来,从而得到返佣。三是组织老年人旅游,白天旅游,晚上以酒会的形式向他们推销宣传品。
除非法集资外,艺术品投资也需要警惕。张帅介绍称,诈骗分子找来普通钱币、字画等,宣称这些物品为大师的作品,炒作这些物品的价值,并谎称公司未来可以高价回购这些所谓的艺术品,保证客户可以获取收益,从而吸引老年人购买。
民警王珊则提醒老年人警惕电信网络诈骗,并重点指出老年人最容易接触到的几种诈骗方式。
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反诈中心 王珊
一是冒充公检法。“如果有人打电话通知您犯法了,而且要求您把钱转移到所谓的警方的安全账户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王珊表示,警察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如果接到此类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自己被骗,一定要及时报警。
二是“中奖”诈骗。王珊解释称,骗子会冒充所谓的税务部门或者是中奖单位,打电话或短信通知您“中奖”了,但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取全额奖金。“有些不法分子还会给您发送陌生的二维码或者链接,让您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个过程中会造成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甚至泄露自己的银行卡号、密码、动态验证码,导致银行卡被盗刷。”
三是冒充熟人诈骗。骗子会冒充熟人打来电话说急需用钱,王珊提醒,若接到这样的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要先跟朋友确认,如果可以,最好当面核实。
四是谎称孩子受伤。据王珊介绍,经常有老年人接到电话称家里的孩子在学校打架受伤了,让老人赶紧转账汇款。她表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跟学校的老师重新核实,看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出事了。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当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呢?
王珊表示,老年人一定要提高反诈意识,陌生链接不点击,陌生电话不轻信,个人信息不泄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同时,老年人可以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它可以帮助拦截和提醒诈骗电话,还有一键举报的功能,如果遇到了类似诈骗的电话,可以对该号码一键举报。”
打击整治养老诈骗 守护养老“钱袋子”
老人不安则家庭不安,家庭不安则社会不安。假借“养老”之名实施诈骗的犯罪行为屡屡发生,如何切实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2022年4月,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在全国正式启动。专项行动办公室由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牵头成立,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等12国家部委参与共同推进。
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老龄工作部署要求的具体行动,是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事关千家万户。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截至6月15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各类投诉举报渠道,主动摸排问题线索2274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650件,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13件。
全国公安机关将打击锋芒对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涉诈违法犯罪,持续强化线索摸排、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聚力起底大要案,全力推进追赃挽损,迅速掀起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强大攻势。截至6月底,已成功破获侵害老年人权益案件788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7510余名,打掉违法犯罪团伙1040余个,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4亿余元,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
最高检近日也公布了2022年1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涉养老诈骗犯罪767件1863人,其中以养老产业为名实施犯罪的827人,其他涉养老诈骗1036人。
节目简介:
《金融消保大咖说》节目是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号召广大网友争做金融好网民,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推出的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课堂,2022年计划播出10期。节目旨在传递科学的投资理财理念,防止人民群众受骗上当,引导金融消费者正确使用金融服务,倡导理性消费投资。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