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对于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而言,如何在这个关键阶段贡献自己的金融力量,显得格外重要。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怎样更好服务于民营和小微企业?在风险防范方面又面临着哪些挑战?中国经济网“金融深1度”栏目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进行解读。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中国经济网金融深1度栏目,今天我们的话题是“银行业提升服务质效”新局面,今天我们现场邀请到了两位嘉宾,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董老师你好。
董希淼: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第二位嘉宾是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郭老师您好。
郭田勇: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8年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140.6万亿元,增速达到了12.6%,债券投资达到了45.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银行业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那么两位专家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对于2018年成绩的取得,二位有着什么的看法或者说您的期望是什么样的,我们从董老师开始。
董希淼:应该说2018年在监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400万银行从业者攻坚克难、奋勇拼搏,在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都很大的情况下,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我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整个银行业整体规模平稳的增长,到2018年底,银行业总资产是超过了260万亿元,同比增长6.4%,总负债是239.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0%,是比较平稳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盈利能力是稳中有升,从目前已经发布业绩快报的上市银行来看,整体上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速在2017年的基础上还是有所回升的,有一些表现比较好的银行,回升的速度还是比较明显的。第三个是资产质量基本稳定,到2018年底,整个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1.89%,应该说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情况下,资产质量能保持占了一个水准,是不容易的。那么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整个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支持跟服务的力度在加大,刚才您也说了,银行业贷款的增速是12.6%,债券投资的增速14.1%,这两项都是刚才说的资产的增速、负债的增速两倍以上,资产跟负债增速都在6%点几,贷款的增速、债券投资增速都超过了10%,12.6%,14.1%,我们还有一组数据,就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就是单户上限一千万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是18.7%,基本上是总资产跟总负债增速的3倍,这就充分说明整个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支持跟服务的力度,确实有一个明显的改进。
主持人:那么郭老师,您对于过去一年银行业的发展有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郭田勇:我觉得发展总体还是比较平稳,像刚才董老师说的,从各项指标来看还是很令人满意的,因为我们知道2018年我们经常讲经济是很困难的一年,外部环境、内部的问题比较多,经济增长乏力,那么在这种经济比较困难的环境下,银行业能交出一份相对已经满意的答卷,所以它这个盈利增速,你看银行发的年报,基本上绝大部分,虽然都是个位数增长,比如盈利增速百分之五、六、七,超过10%的也有,但是比较少,特别这些大型银行都是个位数。就是在宏观经济状况也不是非常好的情况下,这个背景下能实现增速,我觉得说明银行还是下了很大工夫的,而且特别是2018年,不但是宏观经济,银行业自身,我们知道监管改革去杠杆、治理金融乱象,其实以前的商业银行好多赖以盈利的很多重要业务,像一些表外业务、同业业务、资管业务,很多都被整顿了,停了,说表外要停了,转表内,银行其实这些业务不同程度都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说我们想在这种情况下面,商业银行能取得这种经营成绩,我觉得总体是令人比较满意的。
主持人:那么近期,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完善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激励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那么根据两位老师所掌握的情况,在改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银行业作为金融机构的主力,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呢?我们从郭老师开始。
郭田勇:首先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身是没有问题,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因为我们知道银行以前重磅的信贷资源,特别大型银行都配置到政府平台项目、央企或者房地产这些大的领域,大的领域未来也不是不能配,但现在我们看到经济在转型,包括政府融资,政府从银行贷款,受到控制很多,限制很多,还钱也有调控,从宏观方向上,银行我们觉得还是要朝中小客户,朝零售端走,可能是未来转型的方向,包括监管机构提出要求,跟银行自身的利益,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相符合的。
所以说我想,可能有些商业银行,包括我跟银行交流,他们觉得民营、小微风险大,而且做起来比较困难,财务也不透明,未来不确定性高,又没有抵押品,问题很多,所以还是有一些畏难情绪。但是我们想必须要看两方面,第一你现在不投入精力去研究这个市场,去深耕这个市场,未来等到经济转型以后,你长远可能是没有饭吃了,你总是做大企业、大公司,包括在国有企业,现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所以从长远利好也要深耕这块,同时再加上国家包括金融监管机构、央行为你做这块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包括准备金率,甚至国家还有税收优惠政策,你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认为下一步甚至商业银行要集中重点,要把注意力投入到这些民营、小微、三农,传统的不愿意做的短板领域,因为这是未来转型的方向。所以现在关键是要什么呢?要讲究方法,银行你不能因为风险大不去做,风险一大方面我们承认这个行业确实风险大,第二个是你银行自身,你去把握风险的能力,去分析,去控制风险能力比较低,所以未来要把精力投入到这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这些民营小微企业风险比较大在哪儿,然后开发出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来,未来把更多金融资源、信贷资源投入到这个领域中去,我想这是一个大方向。
主持人:董老师,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董希淼:其实郭老师刚才都讲到了,我概括一下,银行服务民营跟小微企业,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它面临的困难跟挑战主要在四个方面,特别在我们中国,特别在现阶段。
第一,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下行的周期,不少民营跟小微企业经营遇到了一些困难,在经济下行周期,民营跟小微企业往往遇到的困难会比大企业、大中型企业更多一些,因为它比较小,抗风险能力本来就弱。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来服务,它本来就面临很大的压力,这是第一点,就大的外部宏观环境不是特别有利。
第二,从民营跟小微企业自身来看,它也确实面临着高风险、低收益等等的现象,刚刚郭老师也讲了,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抵押物相对比较少、财务制度不够完善,银行按照原有信贷的模式,管理的模式,确实比较难以给他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第三,跟现在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财政政策,我们的税收政策以及相应的监管政策,在原来对民营跟小微企业的支持和力度是不够大的,对银行服务民营跟小微企业差异化的支持还是不够明显的,当然这一点现在正在逐步的改善。
第四个挑战跟困难是在于银行自身,一方面我们的银行整个机构体系还仍然是以大中型银行为主,小银行,我们后面要讲的这些民营银行、社区银行还是不够发达,数量已经不少,但竞争力不强。还有我们的产品跟服务体系不够差异化,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短平快的这些融资需求,我们的这些产品跟服务难以很好的满足他们,刚才郭老师其实讲到了,我们的产品跟服务原来大多数是根据大中型企业来设计的。所以这四个方面都会影响制约银行服务民营跟小微企业,最核心的一点,如何在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中实现商业可持续,我要有较好的商业模式来获得一定的盈利,我不一定是很高的盈利,但是我至少要保本,至少要微利,如果这一点没做到,就很难持续,银行服务小微民营企业就很难持续,这是这几年我们碰到这几方面的挑战。
主持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 这是我们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第一次提到这两类银行,也是继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再次强调发展两类银行。那么发展两类银行的必要性在哪里呢,董老师。
董希淼:应该说,现在中央决策层特别强调发展民行跟社区银行,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是完全正确的,看到了银行结构体系需要优化的这一方面。刚才我们也讲到了,整个银行的机构体系,总体上还是以大中型银行为主,除了3家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之外,我们有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6加12+3,21家是我们主要的金融机构,尽管他们这几年在银行业中业务的比重在下降,但是它还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老百姓的认知中,我们一想到银行,想到工农中建交,现在还有工农中建交邮,还有邮政储蓄银行,很多大量的小银行大家不怎么关注,但是这些中小银行,民营银行跟小微企业它具有天然的相融性,它们服务民营跟小微企业是更有门当户对的感觉。如果你让一个宇宙行去服务一家非常小的小微企业,当然是可以,但是可能它在反映速度上,在对市场的理解上,它可能不如一家农商行,有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发展民营银行跟社区银行,要打造一个广覆盖、多层次、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其实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服务民营跟小微企业这样的工作落到实处。
当然我要强调的一点是什么呢?我们要发展民营银行跟社区银行,重点不是新设几家民营银行或者社区银行,重点是要把现有的民营银行跟社区银行发展的更好,我们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存量的机构发展更好,而不是在增量上做文章。我也做了比较研究,事实上除了刚才说的21家主要的金融机构之外,其他的规模比较小的城商行、农商行、农信行、农合行、村镇银行等等都可以算是社区银行,我们的中小银行机构的数量占整个银行业4588家的法人金融机构里边,占了95%以上,这个占比已经很高了,跟美国差不多,甚至比美国的占比还更高一点,所以我们下一步重点不是说我要再批几家新的银行出来,不是,关键要采取一些措施,把存量发展好。让这些中小银行发挥它管理层级比较少,体制机制比较灵活,贴近市场和客户,创新能力比较强等等特点,然后为小微跟民营企业提供有针对性、有差异的金融服务,这是我们下一步整个银行业改革非常重要的方向。
主持人:那么郭老师,您觉得未来两个银行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
郭田勇:民营银行肯定顾名思义,就是民营企业控股的银行,当然民营企业控股的银行从理论上讲也不是不能成为大银行,美国好多大型银行也都是民间,它没有政治控股的,都是民营的,只是我们刚开始一定也是从中小银行开始的,所以它一定是表现为都是属于小银行,民营银行跟正常的商业银行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商业银行,《银行法》规定的事情他都能做,就像刚才董老师说的,耦合关系。
民营银行我们现在搞了17家了,有代表性的像什么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在这17家中有代表性的,刚才董老师的观点,民营企业也不一定完全靠民营企业解决,这个量还不足以在支持民营企业掀起什么滔天大浪,17家加在一块,规模可能没有一家股份制银行差不多大,跟城商行差不多大,量比较小,但是我想未来放开民营银行有几方面道理,一方面银行业它首先是一个竞争性行业,银行业除了从事金融业务,它也是一个企业,既然是企业,人家民营企业家要想从事银行业,从事这个企业,你没有理由不让人家从事,所以未来在准入这儿可以更放开一些,只要我达到你的监管要求,你无非提出你担心银行出问题,资本可以监管了,提出条件,那么可能比你开个什么饭店,开个一般的制造企业,要求条件、资本金各种能力要强,强可以,那么好,强要进出标准,达到这条件,你想办要给人家办的空间,这是尊重人家企业发展的一种自由,民营企业家,想干银行,你为什么不让人家干,这个关键还是要纠正,可以进一步放开。
第二我们认为中国现在所以出现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跟金融业供给不是很充分也是有关系的,虽然说我们银行那么多,但是这些重磅的银行,像董老师刚才讲的什么宇宙行也好,还是全球行,它的精力没放到这儿,虽然金融资源量很大,200多万亿了,但是可能相对来讲,配置上结构上相对来讲还是有一个供给不充分的问题,我增加一些,能够增加有效供给,这个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刚才讲,这些民营银行、社区银行它天然的是为民营、小微,为个人客户服务的,它没办法为政府平台服务,它没办法给房地产,没办法给国有大型企业贷款,它只能给民营企业,所以我们说增加以后,只要增加后就会增加在这些民营小微零售金融领域,就能够增加它的有效供给,只能干这个事,所以这还是一个方向。
主持人:这几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同时也在改变着银行的传统业态,重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管理运营模式。那么如何让金融科技真正成为银行深化转型的有力抓手,我想听一下两位专家的观点,我们从郭老师开始。
郭田勇:互联网金融我觉得可以从刚才希淼提到的软信息开始讲起,他刚才说中小银行,现在为什么做小微行,他识别软信息能力强,大行是识别硬信息,财务报表很规范的东西,所以社区银行通过人员、地缘,其实跟人关系熟,了解人品,这个人怎么样,了解的渠道比较多,识别软信息。其实你看互联网金融起来以后,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在银行中得到普遍运用,非常重要,先说这一点,互联网金融它能软,能够通过识别我们以前说服务民营企业识别软信息,为什么要识别软信息呢?是因为对硬信息掌握的并不充分,有了互联网以后,除了你的财务报表之外,它能在网上掌握你的各种行踪、各种碎片信息,能够交叉验证,能够判断你的收入状况,我就知道你的收入状况,我通过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所以互联网你看它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能够把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获得,我通过大数据通过处理,比如我的科技水平强,处理以后,风控能力会大大提供,所以我们想这一块它在风控的能力上,由于这种信息处理加工,通过互联网,通过金融科技,大大的得到的提升,所以我认为的确是把我们的金融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二个它通过互联网,它能够打破银行传统的二八规律,银行为什么前些年服务高端客户,银行都抓高端客户,因为银行它重视的是那20%,所以把重要的信贷资源也好,把客户经理都投入到20%,因为它没有办法服务80%资金少的大多数,通过互联网一下子,能够对人力成本大大的进行替代,所以说服务客户的成本大大降低,这样的话好了,服务的口径进一步增大,我以前有个词,叫屌丝经济,服务这些中低端客户,服务能力大大增强,之所以能增强,是因为他把成本降下来了,通过互联网,一块钱就可以买这个宝那个宝,一下这个服务门槛降低了,所以现在你看银行理财产品也打破了5万块钱的门槛,以前老5万块钱,现在也降下来了,你降下来之后,服务的客户量才会进一步增大,当然我们银行之所以降下来,也是基于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这一波浪潮中,虽然我们没有赶上第一拨,第一拨从科技公司开始,但是我们有后发优势,各家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也都非常发达,也不用在银行去排队了,所以金融服务效率大大得到提升了。
所以总体来讲,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在推动整个中国金融业上,我们还是很赞赏,凡是由于有互联网介入的这些金融领域,我们的确在国际上达到了先进水平,所以我们还是叫在互联网推动下的金融业态发展,我们还是要为它叫好的,点赞的。
主持人:董老师,您是怎么看互联网金融的。
董希淼:的确这几年金融科技在推动银行业的改革创新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就是原来我们经常讲科技支撑,现在其实是科技引领,就是说金融科技推动银行业从后台的支撑到了一个战略引领,这么一个阶段,这么一个作用,我觉得可以用这样来概括,从科技支撑到战略引领,这是金融科技对银行业一个最大的贡献。具体概括起来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其实刚才郭老师已经讲的很生动了。
一个金融科技拓宽了银行业服务的边界,我们原来有一些顾及不到的或者不愿意去服务的这部分客户群体,现在借助利用科技手段我们能很好的提供服务了,比如刚才郭老师说到了到其他两家互联网银行去参观,我也到了四川新网银行去参观,它就在成都设一个点,然后全国没有点,但它全国31个省市都有它的客户,包括西藏,包括新疆,都有它的客户,服务边界大大拓宽,还有原来做不了的这些客户,比如说一些信用白户,从来没跟金融机构发生过关系的这些客户,它也能服务,因为碎片化的信息通过金融手段能整合在一起,就能判断这个人信用怎么样。
第二个它降低了服务的成本,降低服务成本,这样就能够服务更多的客户,以更优惠的价格,更合适的价格向金融消费者提供服务,借助金融科技的手段,我们手机银行现在非常普及,我们拿着一个手机就可以相当于说一个银行、支行向你走来,我们金融95%以上的业务通过一部手机可以办理,手机办理的成本大概是网点办理成本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成本大大降低了。
第三提高了风控的水平,我们借助大数据、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大大的识别这些欺诈的风险,因为特别对一些在线贷款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欺诈的风险,我们通过大数据手段,能把一大部分客户,有欺诈可能的用户筛选出去,比如说我到新网银行参观,有个大屏幕,有一天突然发现广东某个县申请贷款的用户大量的增加,他那就有一个红点出来,他们经过核查,可能是有组织的要来骗贷的这些客户,他马上采取措施,那如果你采用传统的手段,几个月可能才能发现,你贷款可能出现了不良才会注意到这个区域出现大量骗贷的用户,提高了风控的水平。
第四个我们都能感知到的,大大改变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包括像主持人这样的年轻人,他不愿意到银行网点去,他也不需要到银行网点去,一部手机就解决问题了,甚至一个手表能享受到很多的金融服务,这让客户体验会更加好,让很多人愿意用金融服务,甚至在不知不觉中用了金融服务。所以一位老外写了一本书,其中提一个观点,金融服务将无处不在,但很可能不在银行网点,这就说明金融科技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所以我刚才总结四个方面,拓宽了服务边界,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风控水平,提升了客户体验。
主持人:《2018年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根据多家银行调查结果,2018年银行客户服务满意度是持续上升,手机银行体验、营业网点的环境、智能服务、人员专业能力等等方面都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那么在节目的最后,我想请两位老师谈一谈对今年银行业提升服务质效有哪些展望和期许呢,我们从您开始来,董老师。
董希淼:刚才说银行是属于金融服务业,服务是银行的天职,银行服务能够不断的提升,当然我们为此感到高兴,我想这个提升是没有止境的,一方面服务就是银行应该做的事情,银行除了服务,我认为是没有别的东西的。第二个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他也有不断的提升,我们还是要创新产品跟服务,更好的满足金融消费者的需求,所以银行服务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部分因为一时指标的改变,而感到沾沾自喜,所以银行还是要进一步的提高认识,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质量跟效率,就是说提升服务的质效。我觉得这里最核心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一定要有端盘子的精神,端盘子的精神实际是郭树清主席提出来的,银行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你要有端盘子的精神,要俯下身子来为客户服务,客户既包括企业的客户,也包括个人的客户,从这个角度去看,银行服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主持人:郭老师您对银行提升服务质效的期许和期望是什么呢?
郭田勇:银行它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银行就是搞金融服务的,我们一直讲现在谈供给侧改革,我说首先银行是个供给侧,它是很重要的供给侧,向社会提供各种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我们之所以抱怨这个小微企业融资难,刚才你说银行服务提升,你看我们前几年互联网金融,银行排大队,每天网点排队问题很突出,现在这些解决了。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很突出,这说明你在产品供给上、服务上还是有短板,我们在深化供给侧改革上,商业银行从提供金融服务角度来看,我们仍然还是要继续来改进我们的服务能力,其实那个短板可能突出在,刚才董老师讲的,我们在一些短板领域,传统的很弱的领域,我说二十年前也研究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现在搞了二十年了,好像比二十年前还要难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金融服务可能这些短板领域,没有得到很有效的突破。所以未来我想提高服务能力,好的方面,比如跟互联网应用,现在看到取得很多成果,客户的体验改善,各种服务增强,这些我们继续保持它好的势头,把重要的精力集中到我们一直存在这些老大难领域,要真抓实干,发力克服,争取把这些困难的领域服务能力大大的提升,这是我对今年银行业发展的希望。
主持人:谢谢两位老师,非常精彩的分享,那么更多精彩的消息,请您持续关注中国经济网,本期节目就是这样,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