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加仓港股 跨境ETF领涨

2025-03-31 07:18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上周A股市场小幅调整,跨境ETF领涨。新经济ETF以16.42%的周度涨幅拔得头筹,周换手率超过2360%。港股创新药板块涨幅居前,带动恒生创新药ETF、港股创新药ETF等多只投资港股创新药板块的ETF涨幅排名靠前。与此同时,中创400ETF、标普500ETF以及计算机ETF南方、云50ETF等科技相关ETF跌幅居前。

  上周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出现下跌,但跟踪恒生科技指数、港股通科技指数、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的ETF出现资金净流入,资金对港股“越跌越买”。另外,跟踪中证A500、科创板50、上证50等宽基指数的ETF资金净流入额也位居前列。

  多只跨境ETF提示溢价风险

  3月24日至28日,A股三大指数均出现调整。ETF方面,跨境ETF成为领涨的品类,新经济ETF以16.42%的涨幅排名榜首。港股创新药板块涨幅居前,恒生创新药ETF、港股创新药ETF、港股通创新药ETF等均涨超5%。

  3月24日至28日,中创400ETF、标普500ETF一周跌幅居前,跌幅分别达5.38%、4.81%。因科技股回调,计算机ETF南方、云50ETF、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宝等均跌逾4%。跟踪宽基指数的ETF中,1000ETF增强、创业板综合ETF华夏、2000ETF跌幅较大。

  多只跨境ETF在3月24日至28日期间换手率较高,国泰基金旗下的标普500ETF周换手率超过2370%,新经济ETF的周换手率超过2360%,新兴亚洲ETF周换手率超过1930%。多只跨境ETF在此期间出现较高溢价,3月28日沙特ETF、德国ETF、纳指科技ETF等溢价率普遍超过5%。3月24日至28日期间,景顺长城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国泰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发布了旗下跨境ETF产品的溢价风险提示公告。

  资金借道ETF流入港股

  资金流向方面,港股近期吸引了资金的持续关注。3月24日至28日,跟踪恒生科技指数、港股通科技指数、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的ETF获得较多资金净流入。另外,跟踪中证A500、科创板50、上证50等宽基指数的ETF资金净流入额也靠前。

  单只产品中,银华日利ETF周净流入额位列第一,达到58.29亿元;短融ETF周净流入额超过20亿元;科创50ETF、黄金ETF、嘉实基金旗下的A500指数ETF、恒生科技ETF、港股通科技30ETF、招商基金旗下的A500指数ETF周净流入额均超过10亿元。

  成交额方面,3月24日至28日,成交活跃的ETF以跨境ETF和宽基指数ETF为主,跟踪中证A500指数和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成交额最大。恒生科技指数ETF、沙特ETF、恒生科技ETF、A500ETF基金等周成交额均超过40亿元。中概互联网ETF、香港证券ETF等连续多周成交额位居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3月27日晚间,部分中证A500ETF2024年年报出炉,保险机构频频出现在主要持有人行列。例如,景顺长城中证A500ETF、泰康中证A500ETF的前十名持有人中均有七席为险资。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合计持有49.66亿份景顺长城中证A500ETF;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大家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合计持有21.91亿份招商中证A500ETF。

  行情或将回归基本面

  华夏基金表示,随着4月各项经济数据的公布,行情或回归基本面。在4月底之前,市场或以“再平衡”为主线,红利风格或阶段性占优。

  华宝基金表示,当前市场处于“政策利好”与“业绩验证”的关键窗口期,建议把握结构性机会。随着财报披露期临近,业绩确定性强的品种将逐步受到资金追捧,而亏损股或将是风险所在。

  景顺长城基金认为,展望后市,春季行情或接近尾声,此前成长风格显著跑赢红利风格,成长品种现在面临的调整压力相对更大。即将进入财报公布密集期,市场或更关注个股基本面。有别于前期的主题行情,目前配置层面需要注重均衡和“高切低”,可关注三条主线,一是科技方向、二是价值板块中的困境反转方向、三是高股息方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关婧)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资金加仓港股 跨境ETF领涨

2025年03月31日 07:18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万宇

  上周A股市场小幅调整,跨境ETF领涨。新经济ETF以16.42%的周度涨幅拔得头筹,周换手率超过2360%。港股创新药板块涨幅居前,带动恒生创新药ETF、港股创新药ETF等多只投资港股创新药板块的ETF涨幅排名靠前。与此同时,中创400ETF、标普500ETF以及计算机ETF南方、云50ETF等科技相关ETF跌幅居前。

  上周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出现下跌,但跟踪恒生科技指数、港股通科技指数、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的ETF出现资金净流入,资金对港股“越跌越买”。另外,跟踪中证A500、科创板50、上证50等宽基指数的ETF资金净流入额也位居前列。

  多只跨境ETF提示溢价风险

  3月24日至28日,A股三大指数均出现调整。ETF方面,跨境ETF成为领涨的品类,新经济ETF以16.42%的涨幅排名榜首。港股创新药板块涨幅居前,恒生创新药ETF、港股创新药ETF、港股通创新药ETF等均涨超5%。

  3月24日至28日,中创400ETF、标普500ETF一周跌幅居前,跌幅分别达5.38%、4.81%。因科技股回调,计算机ETF南方、云50ETF、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宝等均跌逾4%。跟踪宽基指数的ETF中,1000ETF增强、创业板综合ETF华夏、2000ETF跌幅较大。

  多只跨境ETF在3月24日至28日期间换手率较高,国泰基金旗下的标普500ETF周换手率超过2370%,新经济ETF的周换手率超过2360%,新兴亚洲ETF周换手率超过1930%。多只跨境ETF在此期间出现较高溢价,3月28日沙特ETF、德国ETF、纳指科技ETF等溢价率普遍超过5%。3月24日至28日期间,景顺长城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国泰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发布了旗下跨境ETF产品的溢价风险提示公告。

  资金借道ETF流入港股

  资金流向方面,港股近期吸引了资金的持续关注。3月24日至28日,跟踪恒生科技指数、港股通科技指数、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的ETF获得较多资金净流入。另外,跟踪中证A500、科创板50、上证50等宽基指数的ETF资金净流入额也靠前。

  单只产品中,银华日利ETF周净流入额位列第一,达到58.29亿元;短融ETF周净流入额超过20亿元;科创50ETF、黄金ETF、嘉实基金旗下的A500指数ETF、恒生科技ETF、港股通科技30ETF、招商基金旗下的A500指数ETF周净流入额均超过10亿元。

  成交额方面,3月24日至28日,成交活跃的ETF以跨境ETF和宽基指数ETF为主,跟踪中证A500指数和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成交额最大。恒生科技指数ETF、沙特ETF、恒生科技ETF、A500ETF基金等周成交额均超过40亿元。中概互联网ETF、香港证券ETF等连续多周成交额位居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3月27日晚间,部分中证A500ETF2024年年报出炉,保险机构频频出现在主要持有人行列。例如,景顺长城中证A500ETF、泰康中证A500ETF的前十名持有人中均有七席为险资。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合计持有49.66亿份景顺长城中证A500ETF;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大家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合计持有21.91亿份招商中证A500ETF。

  行情或将回归基本面

  华夏基金表示,随着4月各项经济数据的公布,行情或回归基本面。在4月底之前,市场或以“再平衡”为主线,红利风格或阶段性占优。

  华宝基金表示,当前市场处于“政策利好”与“业绩验证”的关键窗口期,建议把握结构性机会。随着财报披露期临近,业绩确定性强的品种将逐步受到资金追捧,而亏损股或将是风险所在。

  景顺长城基金认为,展望后市,春季行情或接近尾声,此前成长风格显著跑赢红利风格,成长品种现在面临的调整压力相对更大。即将进入财报公布密集期,市场或更关注个股基本面。有别于前期的主题行情,目前配置层面需要注重均衡和“高切低”,可关注三条主线,一是科技方向、二是价值板块中的困境反转方向、三是高股息方向。

(责任编辑:关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