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降费产生“账本冲击” 中小型公募谋求转型

2025-03-31 07: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近日,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多家中小型基金公司2024年出现了管理规模增长、营收规模下降的情况。3月28日晚,中邮基金发布的2024年年报披露,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上市基金公司,2024年公募降费直接影响了中邮基金的主营业务收入。多家基金公司认为,行业降费是短期挑战,更是转型契机。部分基金公司表示,将通过差异化策略,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有基金公司表示,将通过多元资产投资、丰富产品线,提升综合竞争力。

  中邮基金业绩承压

  3月28日晚,中邮基金披露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邮基金营收3.49亿元,同比下降25.72%,归母净利润598.74万元,同比下降91.6%。Wind数据显示,2024年底中邮基金公募管理规模达619亿元。

  中邮基金是国内唯一一家上市的公募基金公司。针对其管理规模上升,营收规模下降的业绩表现,或可从年报中获得答案。

  对于公募基金公司来说,基金管理费用是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公司的营收规模往往与基金管理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邮基金年报显示,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管理费、手续费、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等,其中管理费收入、手续费收入根据所管理产品的合同约定进行收费。

  2024年中邮基金管理费收入为3.47亿元,较2023年下降25.88%,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30.68万元,同比下降70.85%。

  中邮基金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24年业绩主要受两大外部因素影响:一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背景下,行业主动压降费率成为趋势,中邮基金积极响应监管号召,自2023年8月起对旗下20余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实施管理费下调,年管理费率从1.5%降至1.2%,直接影响当期管理费收入;二是控股子公司首誉光控因资管业务结构调整及市场环境变化,阶段性亏损对母公司财务数据形成短期拖累。

  中小公募营收受降费影响较大

  近日,随着部分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陆续披露,旗下基金公司2024年业绩情况同步出炉。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2024年,受到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缩水或基金降费影响,不仅是中邮基金,多数中小型基金公司2024年营收、净利润承压。

  交通银行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旗下交银施罗德基金2024年实现净利润8.79亿元,同比下滑26.81%,连续3个年度业绩下滑。交通银行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69.14亿元,同比减少60.90亿元,降幅14.16%。交通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等政策性因素是其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泰证券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持股的万家基金2024年管理规模增长,但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降。报告显示,万家基金期末公募资产管理规模4998.63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056.69亿元,同比增长26.81%。其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7.79亿元,净利润3.27亿元,均较2023年有所下降,其中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9%。

  把握转型契机

  中邮基金管理层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行业降费是短期挑战,更是转型契机。中邮基金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差异化策略和精细化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展望2025年,中邮基金表示,将继续深化“固收+”战略,强化投研能力建设,同时把握资本市场改革机遇,探索ESG投资、量化对冲等新领域。

  交银施罗德基金表示,已在权益投资、多元资产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投顾策略等领域形成风险收益特征明晰的产品体系。公司加速布局被动指数产品以满足客户资产配置需求,旗下宽基指数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名目并增设养老Y份额,写好养老金融、普惠金融大文章。

  展望2025年,万家基金表示将持续提升投研能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丰富完善产品线;继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关婧)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行业降费产生“账本冲击” 中小型公募谋求转型

2025年03月31日 07:1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杨皖玉

  近日,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多家中小型基金公司2024年出现了管理规模增长、营收规模下降的情况。3月28日晚,中邮基金发布的2024年年报披露,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上市基金公司,2024年公募降费直接影响了中邮基金的主营业务收入。多家基金公司认为,行业降费是短期挑战,更是转型契机。部分基金公司表示,将通过差异化策略,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有基金公司表示,将通过多元资产投资、丰富产品线,提升综合竞争力。

  中邮基金业绩承压

  3月28日晚,中邮基金披露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邮基金营收3.49亿元,同比下降25.72%,归母净利润598.74万元,同比下降91.6%。Wind数据显示,2024年底中邮基金公募管理规模达619亿元。

  中邮基金是国内唯一一家上市的公募基金公司。针对其管理规模上升,营收规模下降的业绩表现,或可从年报中获得答案。

  对于公募基金公司来说,基金管理费用是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公司的营收规模往往与基金管理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邮基金年报显示,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管理费、手续费、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等,其中管理费收入、手续费收入根据所管理产品的合同约定进行收费。

  2024年中邮基金管理费收入为3.47亿元,较2023年下降25.88%,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30.68万元,同比下降70.85%。

  中邮基金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24年业绩主要受两大外部因素影响:一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背景下,行业主动压降费率成为趋势,中邮基金积极响应监管号召,自2023年8月起对旗下20余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实施管理费下调,年管理费率从1.5%降至1.2%,直接影响当期管理费收入;二是控股子公司首誉光控因资管业务结构调整及市场环境变化,阶段性亏损对母公司财务数据形成短期拖累。

  中小公募营收受降费影响较大

  近日,随着部分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陆续披露,旗下基金公司2024年业绩情况同步出炉。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2024年,受到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缩水或基金降费影响,不仅是中邮基金,多数中小型基金公司2024年营收、净利润承压。

  交通银行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旗下交银施罗德基金2024年实现净利润8.79亿元,同比下滑26.81%,连续3个年度业绩下滑。交通银行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69.14亿元,同比减少60.90亿元,降幅14.16%。交通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等政策性因素是其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泰证券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持股的万家基金2024年管理规模增长,但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降。报告显示,万家基金期末公募资产管理规模4998.63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056.69亿元,同比增长26.81%。其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7.79亿元,净利润3.27亿元,均较2023年有所下降,其中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9%。

  把握转型契机

  中邮基金管理层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行业降费是短期挑战,更是转型契机。中邮基金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差异化策略和精细化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展望2025年,中邮基金表示,将继续深化“固收+”战略,强化投研能力建设,同时把握资本市场改革机遇,探索ESG投资、量化对冲等新领域。

  交银施罗德基金表示,已在权益投资、多元资产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投顾策略等领域形成风险收益特征明晰的产品体系。公司加速布局被动指数产品以满足客户资产配置需求,旗下宽基指数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名目并增设养老Y份额,写好养老金融、普惠金融大文章。

  展望2025年,万家基金表示将持续提升投研能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丰富完善产品线;继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责任编辑:关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