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银投资近年数产品负收益 规模掉线百亿还收警示函

2025-02-21 16: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1日讯 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百亿私募大变动:“魔女”遇冷,磐泽狂飙》一文。文中称,截至今年1月4日,百亿私募基金管理人还有88家,而到了2月13日,百亿私募仅剩81家。其中有11家跌出百亿阵营,这其中就包括保银投资。 

  据悉,保银最早由王强创立于1999年,2005年起拓展海外资产管理业务。2015年之前,保银投资的重心以管理美元资产为主,2015年在完成中基协证券类私募管理人备案后,正式进军人民币私募业务。2017年,保银投资跻身百亿私募阵营,并维持百亿体量至2025年1月。 

  该文还表示,2022年、2023年保银投资旗下多只产品以负收益收尾,导致近两年以来的收益依然没有回正。以王强管理的一只成立于2017年1月20日的多空仓型基金为例。该产品主要投资于中美市场蓝筹中概股,截至最新净值日期2025年2月7日,该产品成立8年以来的总收益率为37.83%,但是近两年以来的收益率依然为负,近一年的收益虽然为正收益,但大幅跑输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 

  针对以上情况,中国经济网记者电话采访了保银投资相关人士。对方表示,这些是基金持有人正常的市场赎回行为,公司并不会盲目追求规模。 

  保银投资2022年与2023年部分基金业绩

  

  来源:同花顺 

  另外,2024年7月2日,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还发布了《关于对上海保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关于对李墨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 

  公告显示,保银投资在开展私募基金业务过程中存在将基金投资管理职责委托他人行使,违反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62号)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决定对保银投资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  

  李墨作为公司时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总经理,对公司上述违规行为负有责任。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为防范私募基金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决定对李墨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康博)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银投资近年数产品负收益 规模掉线百亿还收警示函

2025年02月21日 16:0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1日讯 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百亿私募大变动:“魔女”遇冷,磐泽狂飙》一文。文中称,截至今年1月4日,百亿私募基金管理人还有88家,而到了2月13日,百亿私募仅剩81家。其中有11家跌出百亿阵营,这其中就包括保银投资。 

  据悉,保银最早由王强创立于1999年,2005年起拓展海外资产管理业务。2015年之前,保银投资的重心以管理美元资产为主,2015年在完成中基协证券类私募管理人备案后,正式进军人民币私募业务。2017年,保银投资跻身百亿私募阵营,并维持百亿体量至2025年1月。 

  该文还表示,2022年、2023年保银投资旗下多只产品以负收益收尾,导致近两年以来的收益依然没有回正。以王强管理的一只成立于2017年1月20日的多空仓型基金为例。该产品主要投资于中美市场蓝筹中概股,截至最新净值日期2025年2月7日,该产品成立8年以来的总收益率为37.83%,但是近两年以来的收益率依然为负,近一年的收益虽然为正收益,但大幅跑输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 

  针对以上情况,中国经济网记者电话采访了保银投资相关人士。对方表示,这些是基金持有人正常的市场赎回行为,公司并不会盲目追求规模。 

  保银投资2022年与2023年部分基金业绩

  

  来源:同花顺 

  另外,2024年7月2日,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还发布了《关于对上海保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关于对李墨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 

  公告显示,保银投资在开展私募基金业务过程中存在将基金投资管理职责委托他人行使,违反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62号)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决定对保银投资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  

  李墨作为公司时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总经理,对公司上述违规行为负有责任。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为防范私募基金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决定对李墨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

(责任编辑:康博)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