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至1折!银行代销基金开“卷”费率

2025-01-16 09:32 来源: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 黄颖琳  

  银行又“卷”起新一轮降费比拼,近期,多家银行接连发布降低代销基金费率的公告,活动产品的申购、定投手续费率低至一折,有的连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也纳入优惠范畴。为何“打折让利”?有专家指出,当前市场竞争激烈,通过降低客户投资成本提升代销业务吸引力,“量”的扩大可以对冲“价”的下降。但是,费率并非唯一的考虑项,投资者还需结合历史业绩、管理团队和机构服务能力等因素“货比三家”,合理规划投资组合。 

  代销基金费率竞相打折 

  继去年11月银行理财密集下调销售服务费、管理费后,近期,这股“降费潮”又席卷到了银行代销基金,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与讨论。 

  近期加入争夺的,就有多家银行。2024年12月18日,青岛银行宣布,自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3月31日,对该行代销的部分公募基金的申购及定期定额投资(以下简称“定投”)申购手续费率执行1折起优惠。 

  2024年12月30日,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决定于2025年1月1日0时至2025年12月31日24时,对该行代销的部分开放式基金继续开展申购及定投手续费率优惠活动。根据公告,费率优惠活动期间,凡已领取基金1折权益的个人投资者,通过该行手机银行渠道开通基金定投功能,并于费率优惠活动期间成功扣款的定投交易,享受定投1折费率优惠。 

  随后一天,民生银行也发布了对部分证券投资基金开展交易费率优惠的公告,宣布在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该行多只基金产品申购、定投费率将享有1折优惠。 

  值得留意的是,随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个人养老金实施范围由36个先行城市扩大至全国。同时提出,在现有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将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推动更多养老理财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记者注意到,在产品“货架”扩容的背景下,多家银行也将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纳入了本轮费率优惠。 

  比如,2024年12月27日,农业银行宣布,为支持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降低基金持有成本,优化客户投资体验,经与相关基金管理人协商,对该行代销的公募基金Y类份额予以申购及定投交易费率打1折的优惠。交通银行也提到,截至2025年12月31日24时,该行个人养老金基金Y份额全部参与费率优惠。 

  降费背后要注意什么 

  那么,银行为何纷纷降低代销基金费率?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银行角度看,开展费率优惠会减少中间业务收入,不过,这同样可以扩大银行代销基金规模,通过‘量’的扩大对冲‘价’的下降。从投资者角度看,则是降低投资成本,改善投资体验,进而吸引更多的客户通过银行渠道来购买基金。”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资产净值合计31.99万亿元,较10月增长4794.82亿元。从另外一个维度观察,在中基协披露的2024年上半年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百强榜上,前十强分别有蚂蚁基金、招商银行、天天基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证券、农业银行、华泰证券。不难看出,银行正面临着来自同行、券商以及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等多重竞争挑战。 

  那么,“卷费率”是银行代销竞争的最优解吗? 

  “其实,一些(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也在强势拓客,很多已经实现了申购费率1折的常态化。至于银行代销基金的相关费率下调是否可持续,要看银行自身的战略选择。”武泽伟说道。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称,银行通过合理降低基金代销费率,让利投资者,有助于提升产品吸引力,活跃市场。但在费率下行趋势下,银行需要积极加强中间收入业务内部管理,不断增强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 

  此外,有专家进一步提醒,投资者在选购基金等理财产品时,除了关注费率,还应综合历史业绩、管理团队能力、机构服务能力等因素进行“货比三家”,选择正规的机构、正规的渠道,且根据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和现金流情况,合理规划投资组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低至1折!银行代销基金开“卷”费率

2025年01月16日 09:32    来源: 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 黄颖琳  

  银行又“卷”起新一轮降费比拼,近期,多家银行接连发布降低代销基金费率的公告,活动产品的申购、定投手续费率低至一折,有的连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也纳入优惠范畴。为何“打折让利”?有专家指出,当前市场竞争激烈,通过降低客户投资成本提升代销业务吸引力,“量”的扩大可以对冲“价”的下降。但是,费率并非唯一的考虑项,投资者还需结合历史业绩、管理团队和机构服务能力等因素“货比三家”,合理规划投资组合。 

  代销基金费率竞相打折 

  继去年11月银行理财密集下调销售服务费、管理费后,近期,这股“降费潮”又席卷到了银行代销基金,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与讨论。 

  近期加入争夺的,就有多家银行。2024年12月18日,青岛银行宣布,自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3月31日,对该行代销的部分公募基金的申购及定期定额投资(以下简称“定投”)申购手续费率执行1折起优惠。 

  2024年12月30日,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决定于2025年1月1日0时至2025年12月31日24时,对该行代销的部分开放式基金继续开展申购及定投手续费率优惠活动。根据公告,费率优惠活动期间,凡已领取基金1折权益的个人投资者,通过该行手机银行渠道开通基金定投功能,并于费率优惠活动期间成功扣款的定投交易,享受定投1折费率优惠。 

  随后一天,民生银行也发布了对部分证券投资基金开展交易费率优惠的公告,宣布在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该行多只基金产品申购、定投费率将享有1折优惠。 

  值得留意的是,随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个人养老金实施范围由36个先行城市扩大至全国。同时提出,在现有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将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推动更多养老理财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记者注意到,在产品“货架”扩容的背景下,多家银行也将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纳入了本轮费率优惠。 

  比如,2024年12月27日,农业银行宣布,为支持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降低基金持有成本,优化客户投资体验,经与相关基金管理人协商,对该行代销的公募基金Y类份额予以申购及定投交易费率打1折的优惠。交通银行也提到,截至2025年12月31日24时,该行个人养老金基金Y份额全部参与费率优惠。 

  降费背后要注意什么 

  那么,银行为何纷纷降低代销基金费率?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银行角度看,开展费率优惠会减少中间业务收入,不过,这同样可以扩大银行代销基金规模,通过‘量’的扩大对冲‘价’的下降。从投资者角度看,则是降低投资成本,改善投资体验,进而吸引更多的客户通过银行渠道来购买基金。”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资产净值合计31.99万亿元,较10月增长4794.82亿元。从另外一个维度观察,在中基协披露的2024年上半年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百强榜上,前十强分别有蚂蚁基金、招商银行、天天基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证券、农业银行、华泰证券。不难看出,银行正面临着来自同行、券商以及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等多重竞争挑战。 

  那么,“卷费率”是银行代销竞争的最优解吗? 

  “其实,一些(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也在强势拓客,很多已经实现了申购费率1折的常态化。至于银行代销基金的相关费率下调是否可持续,要看银行自身的战略选择。”武泽伟说道。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称,银行通过合理降低基金代销费率,让利投资者,有助于提升产品吸引力,活跃市场。但在费率下行趋势下,银行需要积极加强中间收入业务内部管理,不断增强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 

  此外,有专家进一步提醒,投资者在选购基金等理财产品时,除了关注费率,还应综合历史业绩、管理团队能力、机构服务能力等因素进行“货比三家”,选择正规的机构、正规的渠道,且根据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和现金流情况,合理规划投资组合。

(责任编辑:李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