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基金总经理助理、量化投资部总监梁杏:2025年看好结构性的机会,关注科技成长、高股息红利

2024-12-30 07:4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转眼间,2024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A股市场跌宕起伏,上证指数虽然两次回落到2700点下方,但随后又都快速拉升。 

  在各个板块方面,2024年以来也是机会频出,家电、半导体、芯片、券商等都有不错的阶段性行情。 

  展望2025年,A股行情会如何演绎?机会又会在哪里?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了国泰基金总经理助理、量化投资部总监梁杏,来听听她对2025年的见解。 

  谈2025年A股投资:存结构性机会 关注科技成长、高股息红利 

  NBD:A股经历了跌宕起伏的2024年,即将迎来2025年,您认为在新的一年里,A股市场有可能出现哪些新变化? 

  梁杏:展望2025年,随着政策的持续优化与市场情绪的修复,我们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还是比较期待的。新的变化包括,一方面政策的定调更加积极,近期政治局会议提及“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2011年以来首次改变货币政策立场;另一方面,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也值得关注。一般从政策出台到初见成效会滞后一个季度左右的时间,因此最早可在2025年一季度观测到经济数据是否出现边际好转。经济数据的边际好转有望为市场进一步注入信心。 

  NBD:展望2025年,您认为A股市场需要重点关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梁杏:后续需要关注的因素,内部来看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落地的力度,以及经济复苏的情况,特别是国内房地产市场企稳的幅度等,都会对经济数据造成一定的影响;海外方面,需要关注美联储降息的节奏和力度,全球地缘冲突的演变,以及特朗普对华政策的情况。 

  NBD:对于2025年的投资机会,您认为应重点关注哪些板块?原因是什么? 

  梁杏:2025年市场依旧会存在结构性的机会。配置上,首先可以通过宽基把握A股的整体机会。中证A500ETF为代表的价值成长风格值得关注。在美联储降息和国内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背景下,中证A500指数有望继续跑赢沪深300指数。 

  行业方面,可以重点关注科技成长领域。一方面弹性更大,另一方面叠加海外的制裁影响,国内科技领域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的空间也非常广阔。如国内半导体芯片产业的上游设备和材料,可关注对应的半导体设备ETF;AI算力需求推动下国内光模块订单确定性高,可关注对应的通信ETF。 

  同时,高股息的红利资产同样值得关注。宽松预期推动长端国债收益率下行,叠加美联储降息趋势明朗,有利于国内无风险利率的下行,红利资产配置价值较高,有望对冲市场波动。特别是在新“国九条”的推动下,可关注月月分红的红利国企ETF及红利港股ETF。 

  谈2025年如何配置:“核心+卫星”策略 构建哑铃组合 

  NBD:针对2025年看好的板块,您认为应该如何进行配置? 

  梁杏:可以通过“核心+卫星”策略进行配置,使用中证A500ETF这种价值成长均衡的大宽基作为底仓,把握市场的整体机会。卫星方面可以重点关注科技成长中的半导体、通信等行业。另外,也可以构建哑铃组合,一端是高股息的红利资产,一端是成长空间大的科技行业。 

  NBD:指数投资这两年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选择,在您看来,普通投资者在指数投资中,应该重点关注指数和产品的哪些要素? 

  梁杏: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基金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具体怎么选择ETF,首先还是看流动性,买卖ETF的第一要求就是方便进出,流动性好的ETF它的冲击成本也要更低一点。看完流动性再去看基金规模的大小。如果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关注相同赛道ETF跟踪的标的指数差异,现在很多相同方向的ETF所跟踪的标的指数有一定差异,其中存在收益的差距。最后还可以关注基金公司的情况,不同公司在ETF的投资管理经验等各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NBD:您认为普通投资者在通过指数基金配置的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有哪些?该如何规避? 

  梁杏:投资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比如追涨杀跌、频繁交易等。建议大家可以按照“逢低、分批、分散、长期”这八个字来操作。在市场下跌或者调整的时候逢低、分批布局,不要追高,也不要“一把梭哈”。不同赛道或者不同风格的产品可以分散配置,然后保持一个长期的心态,不要被短期的波动干扰,这样可能投资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康博)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泰基金总经理助理、量化投资部总监梁杏:2025年看好结构性的机会,关注科技成长、高股息红利

2024年12月30日 07:49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转眼间,2024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A股市场跌宕起伏,上证指数虽然两次回落到2700点下方,但随后又都快速拉升。 

  在各个板块方面,2024年以来也是机会频出,家电、半导体、芯片、券商等都有不错的阶段性行情。 

  展望2025年,A股行情会如何演绎?机会又会在哪里?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了国泰基金总经理助理、量化投资部总监梁杏,来听听她对2025年的见解。 

  谈2025年A股投资:存结构性机会 关注科技成长、高股息红利 

  NBD:A股经历了跌宕起伏的2024年,即将迎来2025年,您认为在新的一年里,A股市场有可能出现哪些新变化? 

  梁杏:展望2025年,随着政策的持续优化与市场情绪的修复,我们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还是比较期待的。新的变化包括,一方面政策的定调更加积极,近期政治局会议提及“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2011年以来首次改变货币政策立场;另一方面,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也值得关注。一般从政策出台到初见成效会滞后一个季度左右的时间,因此最早可在2025年一季度观测到经济数据是否出现边际好转。经济数据的边际好转有望为市场进一步注入信心。 

  NBD:展望2025年,您认为A股市场需要重点关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梁杏:后续需要关注的因素,内部来看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落地的力度,以及经济复苏的情况,特别是国内房地产市场企稳的幅度等,都会对经济数据造成一定的影响;海外方面,需要关注美联储降息的节奏和力度,全球地缘冲突的演变,以及特朗普对华政策的情况。 

  NBD:对于2025年的投资机会,您认为应重点关注哪些板块?原因是什么? 

  梁杏:2025年市场依旧会存在结构性的机会。配置上,首先可以通过宽基把握A股的整体机会。中证A500ETF为代表的价值成长风格值得关注。在美联储降息和国内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背景下,中证A500指数有望继续跑赢沪深300指数。 

  行业方面,可以重点关注科技成长领域。一方面弹性更大,另一方面叠加海外的制裁影响,国内科技领域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的空间也非常广阔。如国内半导体芯片产业的上游设备和材料,可关注对应的半导体设备ETF;AI算力需求推动下国内光模块订单确定性高,可关注对应的通信ETF。 

  同时,高股息的红利资产同样值得关注。宽松预期推动长端国债收益率下行,叠加美联储降息趋势明朗,有利于国内无风险利率的下行,红利资产配置价值较高,有望对冲市场波动。特别是在新“国九条”的推动下,可关注月月分红的红利国企ETF及红利港股ETF。 

  谈2025年如何配置:“核心+卫星”策略 构建哑铃组合 

  NBD:针对2025年看好的板块,您认为应该如何进行配置? 

  梁杏:可以通过“核心+卫星”策略进行配置,使用中证A500ETF这种价值成长均衡的大宽基作为底仓,把握市场的整体机会。卫星方面可以重点关注科技成长中的半导体、通信等行业。另外,也可以构建哑铃组合,一端是高股息的红利资产,一端是成长空间大的科技行业。 

  NBD:指数投资这两年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选择,在您看来,普通投资者在指数投资中,应该重点关注指数和产品的哪些要素? 

  梁杏: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基金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具体怎么选择ETF,首先还是看流动性,买卖ETF的第一要求就是方便进出,流动性好的ETF它的冲击成本也要更低一点。看完流动性再去看基金规模的大小。如果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关注相同赛道ETF跟踪的标的指数差异,现在很多相同方向的ETF所跟踪的标的指数有一定差异,其中存在收益的差距。最后还可以关注基金公司的情况,不同公司在ETF的投资管理经验等各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NBD:您认为普通投资者在通过指数基金配置的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有哪些?该如何规避? 

  梁杏:投资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比如追涨杀跌、频繁交易等。建议大家可以按照“逢低、分批、分散、长期”这八个字来操作。在市场下跌或者调整的时候逢低、分批布局,不要追高,也不要“一把梭哈”。不同赛道或者不同风格的产品可以分散配置,然后保持一个长期的心态,不要被短期的波动干扰,这样可能投资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责任编辑:康博)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