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A500持续吸金 新质生产力备受关注

2024-12-09 07:27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上周A股市场维持震荡态势,全市场ETF资金净流出约46亿元。具体来看,资金在上周前三个交易日显得相对保守,到了上周四,资金开始变得活跃,当日全市场ETF资金净流入超过60亿元。12月6日,全市场ETF资金净流入超过140亿元,创下上周单日资金净流入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多家公募继续在ETF细分领域持续发力。比如,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国泰基金上报了跟踪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的ETF产品。此外,富国基金、南方基金、融通基金等集体上报了深证100ETF。

  文化传媒ETF涨幅居前

  12月2日至6日,每日A股全市场成交额在1.5万亿元-1.9万亿元区间,12月2日与12月6日的成交额均突破了1.8万亿元。上证指数上周涨2.33%,深证成指涨1.69%,创业板指涨1.94%。

  上周ETF涨多跌少,全市场1000余只上市ETF中,周涨幅为正的品种超过900只。具体来看,文化传媒主题的ETF领涨市场,传媒ETF(159805)周涨幅达到了8.55%,传媒ETF(512980)周涨幅达到了7.80%,游戏传媒ETF(517770)周涨幅约7%。与机器人板块相关的ETF亦有不错表现,机器人ETF(562500)、机器人ETF基金(562360)等周涨幅均超过6%。

  与此同时,上周油气、光伏、半导体等行业主题ETF调整幅度居前,部分产品一周跌幅超过3%。

  此外,多只跟踪美股市场的标普500、标普消费相关ETF溢价率依然居高不下,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多家公募机构发布了暂时停牌公告。

  中证A500成资金“心头好”

  Wind数据显示,12月2日到12月6日期间,全市场ETF的资金净流出额达到46亿元。12月5日、6日,全市场ETF资金净流入超过60亿元、140亿元。

  在资金净流入方面,中证A500ETF成为资金追捧的“香饽饽”。上周资金净流入前十的ETF中出现了多只中证A500ETF的身影,如博时中证A500ETF、易方达中证A500ETF、华泰柏瑞中证A500ETF等。其中,博时中证A500ETF的资金净流入额超过20亿元。与此同时,挂钩创业板指、上证50的部分宽基ETF上周出现资金净流出现象。

  不少公募机构仍在积极布局ETF产品线。比如,12月5日,证监会网站显示,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国泰基金上报了跟踪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的ETF产品。11月,全市场首只跟踪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的ETF新品花落华宝基金。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宝(159363)已成功完成募集,首募规模约8亿元。12月6日,南方基金、富国基金、融通基金、大成基金申报了深证100ETF,永赢基金、华宝基金则上报了产品转型申请,计划将旗下深创100ETF转型为深证100ETF。

  重视新质生产力赛道

  随着2024年步入尾声,多位基金经理发表观点称,随着2025年经济进一步复苏,上市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回升,A股估值中枢或抬高,权益市场已进入布局时间窗口。

  摩根资产管理的基金经理杜猛表示,2024年三季度末,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市场风险偏好重新提升,成交变得活跃。杜猛认为,市场活跃有助于上市公司价值重新被认识,市场估值体系或重新回到合理的框架中来。在经历了一波上涨行情之后,市场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或许波动会加大,分化也会随之产生,建议密切关注优质标的。

  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神爱前表示,长期国债和地方专项债的发行,显示出决策层刺激经济的决心,有助于引导更多长期资金进入市场。具体到权益市场,神爱前表示,自2021年至2024年9月的调整周期已经结束,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和政策的积极呵护为权益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风险偏好的回升。流动性宽松和机构“欠配”现象可能使得权益市场上涨形成正循环,吸引外部资金入市。

  从行业层面看,杜猛表示,站在产业发展的层面上,新质生产力无疑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也是未来关注的重点。投资者可持续关注以人工智能为驱动力的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创新药为主的医疗健康产业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关婧)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证A500持续吸金 新质生产力备受关注

2024年12月09日 07:2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魏昭宇

  上周A股市场维持震荡态势,全市场ETF资金净流出约46亿元。具体来看,资金在上周前三个交易日显得相对保守,到了上周四,资金开始变得活跃,当日全市场ETF资金净流入超过60亿元。12月6日,全市场ETF资金净流入超过140亿元,创下上周单日资金净流入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多家公募继续在ETF细分领域持续发力。比如,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国泰基金上报了跟踪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的ETF产品。此外,富国基金、南方基金、融通基金等集体上报了深证100ETF。

  文化传媒ETF涨幅居前

  12月2日至6日,每日A股全市场成交额在1.5万亿元-1.9万亿元区间,12月2日与12月6日的成交额均突破了1.8万亿元。上证指数上周涨2.33%,深证成指涨1.69%,创业板指涨1.94%。

  上周ETF涨多跌少,全市场1000余只上市ETF中,周涨幅为正的品种超过900只。具体来看,文化传媒主题的ETF领涨市场,传媒ETF(159805)周涨幅达到了8.55%,传媒ETF(512980)周涨幅达到了7.80%,游戏传媒ETF(517770)周涨幅约7%。与机器人板块相关的ETF亦有不错表现,机器人ETF(562500)、机器人ETF基金(562360)等周涨幅均超过6%。

  与此同时,上周油气、光伏、半导体等行业主题ETF调整幅度居前,部分产品一周跌幅超过3%。

  此外,多只跟踪美股市场的标普500、标普消费相关ETF溢价率依然居高不下,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多家公募机构发布了暂时停牌公告。

  中证A500成资金“心头好”

  Wind数据显示,12月2日到12月6日期间,全市场ETF的资金净流出额达到46亿元。12月5日、6日,全市场ETF资金净流入超过60亿元、140亿元。

  在资金净流入方面,中证A500ETF成为资金追捧的“香饽饽”。上周资金净流入前十的ETF中出现了多只中证A500ETF的身影,如博时中证A500ETF、易方达中证A500ETF、华泰柏瑞中证A500ETF等。其中,博时中证A500ETF的资金净流入额超过20亿元。与此同时,挂钩创业板指、上证50的部分宽基ETF上周出现资金净流出现象。

  不少公募机构仍在积极布局ETF产品线。比如,12月5日,证监会网站显示,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国泰基金上报了跟踪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的ETF产品。11月,全市场首只跟踪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的ETF新品花落华宝基金。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宝(159363)已成功完成募集,首募规模约8亿元。12月6日,南方基金、富国基金、融通基金、大成基金申报了深证100ETF,永赢基金、华宝基金则上报了产品转型申请,计划将旗下深创100ETF转型为深证100ETF。

  重视新质生产力赛道

  随着2024年步入尾声,多位基金经理发表观点称,随着2025年经济进一步复苏,上市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回升,A股估值中枢或抬高,权益市场已进入布局时间窗口。

  摩根资产管理的基金经理杜猛表示,2024年三季度末,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市场风险偏好重新提升,成交变得活跃。杜猛认为,市场活跃有助于上市公司价值重新被认识,市场估值体系或重新回到合理的框架中来。在经历了一波上涨行情之后,市场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或许波动会加大,分化也会随之产生,建议密切关注优质标的。

  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神爱前表示,长期国债和地方专项债的发行,显示出决策层刺激经济的决心,有助于引导更多长期资金进入市场。具体到权益市场,神爱前表示,自2021年至2024年9月的调整周期已经结束,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和政策的积极呵护为权益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风险偏好的回升。流动性宽松和机构“欠配”现象可能使得权益市场上涨形成正循环,吸引外部资金入市。

  从行业层面看,杜猛表示,站在产业发展的层面上,新质生产力无疑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也是未来关注的重点。投资者可持续关注以人工智能为驱动力的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创新药为主的医疗健康产业等。

(责任编辑:关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