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加速涌入权益类ETF 8月以来净申购逾1100亿元

2024-09-02 07:3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资金借助ETF入市的步伐在加快。近期,宽基ETF成交频频放量,股票型ETF单日净申购额多次超过百亿元。据统计,8月以来股票型ETF净申购额已超过1100亿元。拉长期限来看,今年以来股票型ETF净申购额突破7000亿元。在这股申购大军中,机构是重要买主。 

  数千亿资金持续加仓ETF 

  据测算,截至8月28日,8月以来股票型ETF净申购额达1145.11亿元。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287.86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236.43亿元,华夏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108.79亿元。此外,华夏上证50ETF、嘉实沪深300ETF的净申购额均在70亿元以上。 

  拉长期限来看,今年以来股票型ETF净申购额达到7112.41亿元,多只宽基ETF净申购额超过千亿元。具体来看,截至8月28日,今年以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1575.31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1450.79亿元,华夏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921.65亿元,嘉实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851.67亿元。 

  随着资金的持续涌入,“巨无霸”ETF频现。截至8月28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为2810.62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规模超过1900亿元,华夏上证50ETF规模超过1300亿元。此外,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的规模都在1200亿元以上。 

  招商证券表示,7月以来ETF继续成为A股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市场波幅放大阶段逆势买入以维护市场稳定,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总规模7月以来扩张尤其明显。由于ETF通常按照所跟踪指数的成分股和权重进行配置,股票型ETF的规模扩张能够给权重相对更大的龙头个股贡献增量资金,对大盘龙头风格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除了存量ETF强势吸金,部分新发ETF也吸引较多资金认购。例如,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科技创新ETF发行规模为17.85亿元,创下今年以来主题型ETF发行规模新高。 

  ETF持有人名单频现机构身影 

  从ETF最新披露的2024年中期报告来看,机构成为ETF重要持有人。 

  以平安中证A50ETF为例,截至6月底,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总份额的84.74%,前十名持有人均为机构投资者,包括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百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 

  类似的还有,截至6月底,鹏华中证500ETF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总份额的50.95%,前十名持有人包括招商证券、柏泰华盈常青藤套利2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方正证券、长城基金泓湖百世自动驾驶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机构投资者。 

  多只新成立的ETF前十大持有人榜单上也频现机构身影。从工银瑞信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ETF的上市交易公告书来看,截至8月16日,基金场内份额前十名持有人包括工银瑞信添颐混合型养老金产品、工银瑞信添福混合型养老金产品等养老金产品,以及星月泓华闪电6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申优云帆价值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私募产品。 

  截至8月14日,广发国证粮食产业ETF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占基金总份额的53.7%,前十名基金份额持有人包括绰瑞北岳37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上海证券正和2号FOF单一资产管理计划、中信证券等。 

  投资机会逐步涌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机构加仓ETF释放了积极的信号,表明机构看好后市。在基金2024年中期报告中,多位基金经理认为,当前权益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有较多投资机会可以把握。 

  平安行业先锋混合基金经理刘杰表示,国内经济企稳向好的中长期趋势不变,而外需好于市场预期,为中国制造业“出海”提供了更多机会,正努力发掘中国制造业中具备全球竞争力、能够不断壮大的细分品种。 

  鹏扬先进制造混合基金经理邓彬彬表示,目前主要看好三条主线:一是锂电池行业,锂电池行业经历了长达3年的调整期,估值处于低位。目前该行业需求稳健、产能放缓、盈利处于低位且有回升预期;二是光伏行业,看好行业低位回升信号明显的储能和逆变器的投资机会;三是电网行业,主要受益于新能源和电气化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处于新一轮扩产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康博)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资金加速涌入权益类ETF 8月以来净申购逾1100亿元

2024年09月02日 07:37    来源: 上海证券报    

  资金借助ETF入市的步伐在加快。近期,宽基ETF成交频频放量,股票型ETF单日净申购额多次超过百亿元。据统计,8月以来股票型ETF净申购额已超过1100亿元。拉长期限来看,今年以来股票型ETF净申购额突破7000亿元。在这股申购大军中,机构是重要买主。 

  数千亿资金持续加仓ETF 

  据测算,截至8月28日,8月以来股票型ETF净申购额达1145.11亿元。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287.86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236.43亿元,华夏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108.79亿元。此外,华夏上证50ETF、嘉实沪深300ETF的净申购额均在70亿元以上。 

  拉长期限来看,今年以来股票型ETF净申购额达到7112.41亿元,多只宽基ETF净申购额超过千亿元。具体来看,截至8月28日,今年以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1575.31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1450.79亿元,华夏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921.65亿元,嘉实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851.67亿元。 

  随着资金的持续涌入,“巨无霸”ETF频现。截至8月28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为2810.62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规模超过1900亿元,华夏上证50ETF规模超过1300亿元。此外,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的规模都在1200亿元以上。 

  招商证券表示,7月以来ETF继续成为A股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市场波幅放大阶段逆势买入以维护市场稳定,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总规模7月以来扩张尤其明显。由于ETF通常按照所跟踪指数的成分股和权重进行配置,股票型ETF的规模扩张能够给权重相对更大的龙头个股贡献增量资金,对大盘龙头风格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除了存量ETF强势吸金,部分新发ETF也吸引较多资金认购。例如,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科技创新ETF发行规模为17.85亿元,创下今年以来主题型ETF发行规模新高。 

  ETF持有人名单频现机构身影 

  从ETF最新披露的2024年中期报告来看,机构成为ETF重要持有人。 

  以平安中证A50ETF为例,截至6月底,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总份额的84.74%,前十名持有人均为机构投资者,包括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百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 

  类似的还有,截至6月底,鹏华中证500ETF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总份额的50.95%,前十名持有人包括招商证券、柏泰华盈常青藤套利2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方正证券、长城基金泓湖百世自动驾驶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机构投资者。 

  多只新成立的ETF前十大持有人榜单上也频现机构身影。从工银瑞信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ETF的上市交易公告书来看,截至8月16日,基金场内份额前十名持有人包括工银瑞信添颐混合型养老金产品、工银瑞信添福混合型养老金产品等养老金产品,以及星月泓华闪电6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申优云帆价值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私募产品。 

  截至8月14日,广发国证粮食产业ETF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占基金总份额的53.7%,前十名基金份额持有人包括绰瑞北岳37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上海证券正和2号FOF单一资产管理计划、中信证券等。 

  投资机会逐步涌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机构加仓ETF释放了积极的信号,表明机构看好后市。在基金2024年中期报告中,多位基金经理认为,当前权益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有较多投资机会可以把握。 

  平安行业先锋混合基金经理刘杰表示,国内经济企稳向好的中长期趋势不变,而外需好于市场预期,为中国制造业“出海”提供了更多机会,正努力发掘中国制造业中具备全球竞争力、能够不断壮大的细分品种。 

  鹏扬先进制造混合基金经理邓彬彬表示,目前主要看好三条主线:一是锂电池行业,锂电池行业经历了长达3年的调整期,估值处于低位。目前该行业需求稳健、产能放缓、盈利处于低位且有回升预期;二是光伏行业,看好行业低位回升信号明显的储能和逆变器的投资机会;三是电网行业,主要受益于新能源和电气化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处于新一轮扩产期。

(责任编辑:康博)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