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如一日 与投资者共赴价值远方 ——浦银安盛投教事业诠释“以客户为先”的理念坚守
近日,由浦银安盛基金主办的“长风破浪共‘浦’新程——16年16城投资陪伴同舟之旅”北京站活动成功举办,携手浦发银行北京分行为当地投资者献上了一场集投资者教育和基金经理观点分享的思想盛宴。
作为2023年浦银安盛基金回馈投资者的年度重点活动,“16年16城投资陪伴同舟之旅”在总结过往投教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升级优化形式与内容,以浦银安盛成立16周年为契机开启活动进程,搭建起一个融合投资者陪伴和客户服务的综合平台,为基金公司与投资者提供线下交流空间,通过与核心投研人员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分享最新市场与行业热点,传递公司投资理念,引导投资者了解掌握基金投资的基础知识,树立长期投资的观念,进行科学的资产配置。
在浦银安盛基金,类似“16年16城”系列活动这样长期服务和陪伴投资者的活动还有很多,包括2021年启动的“遇见·浦银安盛基金”走进基金公司活动,2023年已迭代升级为“浦友荟·走进浦银安盛基金”活动。
所不同的是,如果说“16年16城投资陪伴同舟之旅”系列活动是走出去,那“浦友荟·走进浦银安盛基金”活动就是走进来,通过邀请投资者代表走进浦银安盛基金,与专业的投资与顾问团队深入交流,感受浸入式的基金投资体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浦银安盛基金的投资运作体系与产品布局。这类覆盖重点人群的投教活动已和“16年16城投资陪伴同舟之旅”等年度重点活动一起,构建起广覆盖、多层次的线下投教体系。
丰富多样的线下投教活动是浦银安盛基金始终坚持“以客户为先”价值理念的注脚,诠释了这家基金公司成立16年来,一直把投资者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的努力和实践。
近年来,在不断创新升级线下活动的基础上,浦银安盛基金还牢牢把握新媒体传播兴起的趋势,在线上投教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如今,一位名为“小浦老师”的二次元短发女生,每个月都会准时出现在公司的微信公众号上,为投资者分析热点事件,介绍最新政策。“小浦老师”的动漫形象是浦银安盛基金在新媒体时代打造投教IP的一次重要尝试,围绕这一IP形象,公司投教团队每年都会策划一组投教专栏,结合动漫图文、海报等形式,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投教风格,拉近了与投资者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也让投教内容能够更快地根据市场和政策的变化进行调整。近一年来,权益市场的波动明显加大,浦银安盛基金针对这一情况连续策划多期投教图文和视频,不断宣传长期价值理念。同时,这一时期也伴随着各种政策密集出台、不断落地,每一次公司投教团队都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制作政策解读素材,为投资者讲解个人养老金、全面注册制、印花税率下降等重要政策的内涵和意义。
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浦银安盛基金的投资者教育事业已经成为公司客户服务和投资者陪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司集合各类资源全力投入、全员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浦银安盛基金,除了市场和销售条线的员工投身投教工作外,投研人员也积极配合参与公司的投教活动。其中,公司基金经理定期参与的《大咖面对面》栏目,致力于为投资者讲解行业长期发展趋势和投研团队的投资理念与框架;《投资听我说》、《浦友记》等栏目则由核心投研人员提供观点或参与录制,为投资者输出最新的行业观点;《过节啦,投资聊点啥》栏目则是创新性地将投教与时令季节变化相结合,投研人员在畅聊节日与人生之余,与投资者分享自身的投资心得与感悟。
16年如一日,浦银安盛的投资者教育事业一直在路上。如今,随着公募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对于投教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教育工作指引(试行)》,明确了投资者教育应融入基金行业机构企业文化,上升至公司战略层面,贯穿投资者服务、陪伴投资者始终,切实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面对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浦银安盛基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客户为先”的站位,持续升级投资者陪伴服务体系,打造立体、多元的全方位服务模式,以专业的投资者教育普及长期、理性和价值投资理念,与广大投资者携手共赴价值远方。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