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业绩掉队 规模缩水 百亿级私募“光环”在褪色

2023年06月19日 09:16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现在百亿级私募在渠道也不卖座了,还不如一些业绩好的中小私募受欢迎!”某私募市场人士近日感慨,百亿级私募的“光环”正在褪色。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2日,今年以来管理规模在50亿元至100亿元和20亿元至50亿元的股票私募平均收益明显高于百亿级私募。与此同时,多家知名百亿级私募近2年未能实现正收益,有的更是规模缩水、掉出头部梯队。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今年百亿级私募业绩承压与市场环境不无关系,但经过前期的高速发展期,诸多百亿级私募确实面临“成长的烦恼”,需重新审视自身能力与规模的匹配情况。 

  中小私募业绩超越头部梯队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2日,有业绩记录的3137家股票私募管理人今年以来整体收益率为2.23%,其中1754家股票私募管理人实现正收益,占比55.91%。 

  分规模来看,百亿级私募排名落后。据统计,管理规模在50亿元至100亿元的私募管理人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为3.68%,其中正收益占比70.18%。管理规模在20亿元至50亿元、5亿元至10亿元的私募管理人紧随其后,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26%和3.03%,正收益占比分别为66.67%和64.12%。 

  而备受市场关注的百亿级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仅为2.62%,正收益占比71.62%。 

  “今年以来,消费、人工智能、央国企等主题投资轮番登场,个股和板块波动较大。但百亿级私募大多坚持以基本面研究为基础的价值投资或成长投资,很难把握今年以来的市场主题,投资的灵活性也有限,因此表现差于中小私募。”沪上某私募研究员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今年以来业绩不佳,多家百亿级私募近2年未能实现正收益,引发诸多投资人的质疑。 

  比如,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源乐晟资产旗下部分产品近2年回撤超30%。截至6月12日,泓澄投资旗下多只产品近2年更是回撤近40%,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出现负收益。 

  百亿级私募规模缩水 

  除了业绩惨淡,部分百亿级私募还面临规模缩水的窘境,有的甚至直接掉出头部梯队。 

  比如,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示信息显示,2021年募资火爆、一跃成为百亿级私募的冲积资产,如今管理规模降至5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同样是2021年新晋成为百亿级私募的同犇投资,目前管理规模也降至50亿元至100亿元。 

  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泰旸资产。2021年泰旸资产新晋成为百亿级私募,但随后业绩便出现回撤。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其旗下部分产品今年以来回撤超14%,2022年全年回撤超25%,2021年展示净值的产品也都是负收益。中基协数据显示,目前泰旸资产管理规模已经降至20亿元至50亿元之间。 

  “如今在渠道,百亿级私募不再是光环,反而一些业绩亮丽的中小私募比较受欢迎。其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2020年和2021年很多百亿级明星私募募集大量资金,目前为止业绩并不好,投资人很受伤;二是拉长时间来看,管理规模太大的私募,超额收益的获取能力不够亮眼,现在很多渠道都在挖掘一些‘小而美’的私募进行销售。”沪上某私募市场人士透露。 

  直面“成长的烦恼”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百亿级私募“光环”褪色背后是诸多私募面临的成长困境。 

  首先,部分私募策略一旦承载较大规模,很容易出现收益下降甚至失效的问题。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曾公开表示,公司策略会经常使用一些权益类衍生工具,如果管理规模继续大幅增长,策略中需要经常使用的工具可能面临交易所的持仓限制,从而对产品的长期收益率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部分私募的管理规模增长走在了投研水平之前。“2020年和2021年崛起的大部分百亿级私募存在投资偏好,或专注于大消费,或深耕于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成长板块。管理规模快速增长时,其投研半径并未同步扩大,在去年以来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业绩自然承压。”某中型私募人士透露。 

  某老牌私募人士认为,近年来管理规模快速增长、百亿级梯队持续扩容,都是行业快速发展的缩影,但对于年轻的百亿级私募而言,真正的长跑才刚刚开始。面对“成长的烦恼”,机构须重新审视自身投研能力和规模的匹配度,以确保投研水平走在前面。 

  据悉,多家头部私募正在扩充投研团队。比如,汐泰投资发布公告,招募若干行业研究员,且不限研究方向;淡水泉正在招募投资经理和投资分析师;拾贝投资也多次发布公告招募行业研究实习生。

(责任编辑:康博)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