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明星私募展望2023年投资:一个值得期待的“双击之年”

2023年01月11日 07:52    来源: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沈宁 

  新年伊始,多家明星私募对2023年的股市投资做出了新一轮展望。总体看,各家私募已经卸下去年的悲观情绪,逐步转向乐观。多数私募认为,新年股市积极可为,A股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港股表现更是值得期待。 

  “双击之年”可期 

  近日,景林资产总经理高云程在写给投资人的信中提出:“以现在的估值和基本面为起点,2023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双击之年。” 

  高云程表示,美国通胀见顶和经济衰退会抑制美联储对流动性的收紧,中国国内为了经济的复苏所采取的一系列宽松和刺激政策会给股票市场提供相对宽松的流动性。去年10月底以来,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的政策变化都是朝着更鼓励发展和常态化监管的方向,过去两年抑制宏观经济发展的部分重要行业性政策出现了明显拐点。 

  展望2023年,高云程把投资机会总结成了三句话:牢牢持有为中国人提供安居乐业、好吃好玩好服务的公司,等待疫情后的消费复苏;找到引领经济发展的推动性行业和企业,尤其是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发现那些向死而生、剩者为王的反转公司,它们有着从过去两年业绩、估值、流动性“三杀”到未来一年“三击”的机会。 

  老牌私募重阳投资在新年策略报告中同样提到了“双击”。重阳投资认为,A股与港股市场可能已经构筑了未来2~3年的中期底部,尽管市场短期或许仍有波折,但新一轮中级行情正在酝酿,市场有望迎来估值预期与盈利共同扩张的“戴维斯双击”。 

  盈利方面,重阳投资判断,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病毒变异的确定性有望转化为经济环境的确定性,市场主体信心将显著恢复。房地产供需两侧的信用收缩接近尾声,2023年将成为中国经济的转折之年,GDP增速将自二季度起开始恢复,全年增速有望达到5%以上,对应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5%~10%。风险偏好方面,2023年宏观政策最大的看点,是通过对防疫政策和其他领域收缩性政策的调整而释放经济活力,这将大幅提升市场主体的风险偏好。 

  涌津投资董事长谢小勇对新年股市也持乐观看法。展望2023年,他认为权益市场正处在一个周期向上、模式上佳、估值极低的三重利好叠加阶段,堪称天时地利人和。 

  “面对2023年的市场,我们可以确定性地乐观一点。有了较为惨淡的2022年作为基数,相信不管是公司业绩还是出台政策,尤其是市场情绪,都会出现明显好转,这是整个权益市场面临的一个大的景气反转。另外,权益市场本身就有着最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一直在创造价值,最惨淡的时候他们承受了市场最大的波动下跌。同样,在向上的市场中,我们相信这些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也能迎来最好的上涨。最近的港股市场表现已经提前体现了这个现象。估值方面,目前市场处在近15年来极低的估值水平,从历史概率来说,现在的胜率超过98%。”谢小勇说。 

  宽远资产也指出,放眼全球,中国市场依然有相当强的吸引力。2023年中国市场会是一个适度增长、低通胀,估值也相对有吸引力的市场。如果对中国长期发展的一些担忧得以缓解,中国市场对全球资金的吸引力就会体现出来。“总体而言,对未来一年中国市场保持谨慎乐观,市场可能在震荡中上行,投资机会明显优于2022年,我们会积极把握确定性的机会,但我们同样会密切关注风险,在市场过于乐观的时候及时调整仓位实现收益。” 

  港股机会备受期待 

  对于新年股市的表现,各家私募都相当期待,尤其是港股市场备受推崇。 

  睿郡资产合伙人、首席研究官、基金经理董承非在近日的路演中提到了“港股和A股的再平衡”。董承非称,2021年以来,港股给投资人的体验非常差。虽然A/H的溢价率有所扩大,但还是在合理范围内,互联网行业红利的消失和外部环境的恶化带来估值水平的收缩是主要原因。展望2023年,港股表现将不输A股,甚至比A股更为乐观。在他看来,约束香港市场的一些因素都在发生正向变化。这段时间港股反弹的幅度也非常可观,大环境的改善会带来港股和A股的再平衡,未来港股给投资者带来的整体投资体验有望进一步改善。 

  聚鸣投资董事长刘晓龙表示,从市场看,A股的底部已经确认,港股甚至还要更便宜,机会更大。他进一步解释,与股市表现高度相关的三座大山,即疫情、地产、美国通胀均走到了反转或拐点。目前美国通胀貌似见顶,主流观点认为,2023年下半年将进入利率下降通道,相当多的人认为会有长期通胀和利率风险。不过,对于中国通胀不用担心,2023年A股将处于流动性充裕和低利率的环境。国内地产大概率已经见底,近期政策已经发生反转、需求侧政策大概率已在路上。 

  在具体策略上,重阳投资认为,随着经济活力的释放和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A股和港股均存在一定的估值修复机会。其中,港股在极端的估值水平下,受益于国内疫情封控放开、稳增长政策加码和美元流动性缓和,估值修复的空间可能大于A股。 

  慎知资产执行事务合伙人、投资经理余海丰在路演中表示,2023年股市(包括港股)有望温和上涨,上涨的幅度首先取决于各种政策,疫情的情况相对次要。沪深300指数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连续三年下跌的情形。另外,根据数据,恒生指数自发布以来,一共只有三次连续三年收阴,最近的一次是2020~2022年,但从未有过连续四年下跌的情形。投资方向上,相对看淡海外需求驱动的品种,相对看好内需如消费、基建、地产等;行业层面,结合估值的情况,尚看不出哪个行业会有突出的超额收益;风格上,成长股大概率占优。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3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80.02%,在上一周的基础上涨了0.36%。这已经是股票私募连续4周加仓,股票私募仓位指数在时隔8周后重回80%的水平。

(责任编辑:康博)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