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自购热情高涨 多家机构密集表态有信心
随着市场估值回落至有吸引力的水平,基金公司自购热情高涨。3月17日中庚基金发布公告称,丘栋荣等三位基金经理将申购自家产品合计不低于2200万元。午间,易方达基金公告称,将自购2亿元旗下权益类基金及基金中基金(FOF)。晚间,天弘基金宣布,再度自购1亿元偏股基金。
近期,基金公司掀起自购热潮。此前,嘉实基金、万家基金、永赢基金、前海开源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公告自购举措。基金公司普遍表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定信心,当前A股的投资性价比较高。
基金自购踊跃
中庚价值品质基金、中庚价值先锋基金的三位基金经理将自购合计不低于2200万元。其中,丘栋荣将申购中庚价值品质基金不低于1500万元、陈涛将申购中庚价值先锋基金不低于500万元、曹庆将申购中庚价值先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
3月17日,易方达基金发布关于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旗下基金相关事项的公告,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易方达基金将于近日运用固有资金2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基金及基金中基金(FOF)。这已是易方达年内的第二次自购。
当日下午,交银施罗德基金发布公告,新增固有资金5000万元申购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并至少持有3年以上。晚间,天弘基金称,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定信心,于3月17日运用固有资金1亿元申购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并承诺持有时间不少于1年。3月16日,睿远基金发布公告,拟申购自家产品金额合计不低于1.5亿元,持有时间不少于5年。3月14日,嘉实基金公告称,公司成长风格投资总监姚志鹏自购嘉实环保低碳200万元。这是最近一个月来,嘉实基金第三位进行自购的基金经理。
除上述公司外,近期万家基金、永赢基金、前海开源基金等多家公司也纷纷公告了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购买自家产品的进展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50家基金公司发起自购,实际自购金额超18亿元。其中,睿远基金、汇添富基金、南方基金、中银基金、国泰基金等多家公司实施自购的金额均超过1亿元。
顶流基金经理“开门迎客”
3月17日,陈光明旗下睿远基金发布公告称,3月18日起,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期混合限制申购及定期定额投资金额由1万元调高至10万元。同时,睿远稳进配置两年持有期混合限制申购及定期定额投资金额由2万元调高至10万元。两只基金提高申购限额的原因均为“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
通联数据Datayes显示,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期混合由赵枫管理,截至2021年年末的规模为168.75亿元。睿远稳进配置两年持有期混合由饶刚管理,该基金2021年12月6日成立,成立规模为99.51亿元,这只基金产品在发行之际曾经上演千亿资金追捧的盛况。
巧合的是,3月17日当日,中庚基金也发布公告称,丘栋荣管理的中庚价值品质基金、中庚价值先锋基金自3月18日起开放日常申购。作为低估值投资风格的顶流基金经理,丘栋荣管理的产品表现近期可圈可点。通联数据Datayes显示,截至3月16日,中庚价值品质基金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35.12%,面临市场大幅调整,该基金今年以来净值回撤仅1.39%。
看好未来投资机会
对于自购行为,不少基金公司表示,是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坚定信心。
中庚基金在写给投资人的一封信中强调,“市场机会从结构性转向系统性”。丘栋荣表示,经过近期的回调,当前市场基本面风险释放充分、估值回落至相当有吸引力的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权益资产的性价比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当前市场的投资机会,已经由我们之前判断的结构性机会转向系统性机会。”
对于港股市场,丘栋荣认为,看好价值股,以互联网、科技、医药为代表的成长股等系统性投资机会。对于A股,丘栋荣表示,看好大盘价值股(如金融、地产)、能源及资源类公司、中小盘价值股等。
3月16日,睿远基金发布的致持有人的一封信指出:“价值投资的原理非常简单,但是实践起来却是知易行难,因为它是反人性的。就企业长期价值而言,当股价调整远超过内在价值调整时,意味着未来预期的潜在回报率显著上升,但实现的前提是投资者能相对准确地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睿远基金表示,越是悲观的时候,越应该多一些信心。
(责任编辑:蒋柠潞)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