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资本年内参与2起定增浮亏 去年底2笔投资坐过山车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3日讯 (记者 李荣 康博) 春节过后,A股市场持续回调,在此背景下,部分公司定增项目破发,导致参与定增的机构投资者出现浮亏,就连顶级投资机构高瓴资本也难以独善其身。
公开资料显示,高瓴资本2月18日斥资2亿美元(约合13亿元人民币)参与了港股比亚迪股份(01211.HK)最新一轮定向增发股票的购买,认购价格225港元/股。
但2月18日至今,比亚迪股份股价一路震荡下跌,并于3月9日盘中创下今年来股价最低点163.50港元/股。按此价格计算,高瓴资本最大浮亏约3.55亿元(不考虑汇率等因素影响)。
而截至3月22日收盘,比亚迪股份报187.100港元/股。据此计算,高瓴资本浮亏16.84%,浮亏金额约2.19亿元(不考虑汇率等因素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高瓴资本旗下的人民币证券私募基金管理平台的天津礼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2月份参与华大基因(300676.SZ)的定增,也出现了较大的浮亏。
2月1日晚间,华大基因披露的定增报告书显示,天津礼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5.03亿元参与定增,发行价格为145元/股,获配346.95万股。
本次发行后,天津礼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卓越长青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持股数量为421.95万股,持股比例为1.02%,成为华大基因第七大股东。
华大基因本次定增股份于2021年2月9日上市,当日华大基金股价小幅下跌1.98%,2月10日(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华大基金股价涨4.08%。春节过后,华大基金股价一路震荡下跌,截至3月22日收盘,华大基金股价报116.97元。
与发行价格145元/股相比,截至3月22日收盘,高瓴资本本次定增已浮亏19.33%,浮亏金额达0.97亿元。
此外,高瓴资本在去年12月份的两笔投资,节后也面临着浮盈大幅缩水的窘境。
去年12月20日晚间,隆基股份(601012.SH)公告称,公司于2020年12月19日收到持股5%以上股东李春安通知,李春安与高瓴资本于2020年12月19日签署了《关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转让协议》,李春安拟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向高瓴资本(使用“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价值基金(交易所)”账户)转让其持有的公司股份2.2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00%。
本次交易的每股转让价格为70元,本次交易对价总额为158.41亿元。
此后,隆基股份股价在春节前一路震荡上扬,并于节后首个交易日2021年2月18日盘中创下上市以来最高价125.68元/股。若以此价格计算,高瓴资本最高浮盈达126.01亿元。
不过,节后隆基股份股价深度回调,截至2021年3月22日收盘,隆基股份报80.05元。据此计算,目前高瓴资本浮盈已缩水至22.74亿元。换句话说,春节过后,高瓴资本投资隆基股份的浮盈已缩水逾百亿。
高瓴资本在另一家光伏龙头公司的投资同样在节后浮盈大幅缩水。去年12月10日,通威股份(600438.SH)披露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显示,本次非公开发行的股票数量为2.14亿股,发行价格为28.00元/股。其中,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价值基金(交易所)获配1785.71万股,认购金额为5.00亿元。
通威股份股价于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2021年2月10日盘中创下上市以来最高价55.50元/股,相比本次非公开发行价28.00元/股,涨幅达98%,彼时高瓴资本投资浮盈约4.91亿元。
而节后通威股份股价也是一路震荡下跌,截至2021年3月22日收盘,通威股份报31.42元。据此计算,目前高瓴资本投资浮盈已缩水至6107.14万元。
不过,作为高瓴资本重仓新能源产业链上中游的重要布局,所投资个股的短期走势或许并不影响高瓴资本的整体投资框架。
目前,高瓴资本在新能源产业链的光伏和锂电产业均有投资,包括隆基股份、通威股份、恩捷股份和港股的信义能源等,这些位于新能源上游的电池、材料产业或许正是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眼中电动汽车赛道上的“长期价值”所在。
而去年7月份,高瓴资本参与定增的宁德时代(300750.SZ)就为其带来了不菲盈利。宁德时代于2020年7月30日发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告书显示,本次发行价格为161.00元/股,发行股份数量为1.22亿股。其中,高瓴资本获配售6211.18万股,配售金额为100.00亿元。
去年10月至今年1月初,宁德时代股价大幅上涨,于2021年1月8日盘中创下上市以来最高价424.99元/股。与高瓴资本认购价161.00元/股相比,高瓴资本最高浮盈高达164%。
即便春节过后宁德时代股价震荡下跌,但截至2021年3月22日收盘,宁德时代股价报307.80元/股,高瓴资本浮盈仍达91.18%,浮盈金额约91.18亿元。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