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瑞信总经理王海璐:以高质量为纲 主动应变创新发展
以高质量为纲 主动应变创新发展——专访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海璐
今年以来,基金行业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大资管新规影响持续的复杂形势,但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居民资产多元化配置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距离资管新规出台已两年半时间,相关配套政策持续发布,资管行业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基金行业的发展仍然面临压力和挑战。对于头部基金公司来说,“如何抢抓机遇谋求新发展、顺势而为适应新常态”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今年适逢银行系基金成立15周年,15年来,以工银瑞信领衔的银行系基金已经成为公募基金业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非货币公募基金月均规模前20大公司中,银行系基金占据五席,基金管理机构养老金管理规模、私募规模、基金子公司私募规模排名领先的均为银行系基金。在资管新规不断深入实施的新形势下,银行系基金公司无疑面临更大的冲击和挑战。
2019年11月17日,上交所ETF高峰论坛工银瑞信基金专场在长春举行。
日前,记者采访了首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海璐表示,“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基金行业面临着资管新规实施后需加快转型的新发展阶段。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基金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既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也在经历着提质增效的转型期,整体上呈现了从规模扩张向深耕细作、从粗放发展向规范经营、从高速增长向质量提升的巨变。”
创新应变 深化推进经营转型
作为银行系公募基金旗舰公司之一,工银瑞信是如何迎接机遇应对挑战的呢?对此,王海璐指出,从基金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前几年银行系基金公司在母行的协同支持下,市场份额、同业排名等方面实现迅速提升,但新规推出后受到的冲击和挑战也最大。作为国内银行系基金公司旗舰的工银瑞信,也充分感受到了资管新规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货币基金、专户、专项等受益于集团协同的业务受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非常突出。可以说,资管新规出台后,工银瑞信的转型发展压力大、任务重、时间紧。
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海璐在上交所ETF高峰论坛工银瑞信基金专场活动上发言。
“如何主动适应资管新规,继续发挥好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优势和禀赋,加快推动经营转型,其核心是在‘转’字上下功夫”。王海璐表示,资管新规出台后,工银瑞信紧跟监管政策的要求和导向,在经营理念、经营思路、经营策略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转变”。转变经营理念,就是彻底摈弃“泛资管”时代规模至上的思想,坚守资管业务本源和价值创造导向,在募、投、管、退各环节发挥专业能力,勤勉尽责;转变经营思路,就是向精耕细作的更高质量发展转变,坚持以提升投研硬核竞争力为基础,积极调整优化业务结构,着力发展高附加值业务,提升经营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经营策略,就是转向集团协同与市场化竞争并重的“双轮驱动”发展策略,在优化渠道布局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王海璐对记者表示,围绕三个层面的转变,工银瑞信对经营发展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优化。通过近两年的持续努力,实现了“投研能力同业领先、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风控能力不断增强、金融科技发展提速、人才队伍效能提升”的良好局面。
固本强源 匠心打造硬核实力
王海璐认为,投资者的信任是基金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围绕“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提升客户获得感”的核心理念,坚守信义义务,始终践行“价值投资、稳健投资、长期投资”的投资观,处理好发展观、业绩观和风险观三者的关系。
“就发展观而言,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情,追求可持续的、长久的、高质量的发展,避免盲目追求过快发展而忽视投资人利益;就业绩观而言,追求长期可持续的、穿越周期的优秀业绩,避免过度追求短期业绩而忽略基本面;就风险观而言,切实做好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和平衡,避免片面追求高回报而忽视风险防范。”王海璐阐述了她对基金公司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
2019年8月,工银瑞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100ETF产品发布会在深交所举办。
在上述观念指导下,工银瑞信全力提升投研“软硬”实力。“软”实力方面,把投资者利益至上的发展观传导到每位投研人员,引导形成重合规、重稳健、重长期的投资观;“硬”实力方面,不断拓展研究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完善投研决策机制,加强组合精细管理,丰富投资策略,着力提升主动管理能力、长期价值投资能力、资产定价专业能力,进而形成全周期的稳健投资能力。与此同时,加强投研互动,提升投研一体化水平,也是工银瑞信投资能力提升的一大法宝。在投研管理机制优化上,加强内部人员梯队“传帮带”,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帮助投资经理做出更科学稳健的投资决策。在内外部资源整合上,强化宏观与微观协同、投资与研究协同、固收与权益协同、公司与集团协同,并通过建制度建机制,提升研究员的市场意识和投资参与度,进一步强化投研一体化建设。
同时,王海璐也深知,投资经理的管理能力有半径,投资策略有容量。管理规模的增长确实能给基金公司带来经营效益,对管理者有很大的诱惑,但如果规模增长超出投研能力半径,则可能损害投资业绩,进而损害投资者利益和公司长远发展。因此,在短期的规模增长和投资业绩之间,管理者要知克制、会平衡、有取舍,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在今年基金市场火爆的情况下,工银瑞信仍然坚持客户利益至上的发展观,没有盲目地追求规模扩张,而是选择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把基金销售规模目标设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通过加强投资能力中心建设,依托团队专业的分工协作不断扩展投资经理的管理半径,确保投资业绩持续稳健。即便是因为消化资管新规对部分存量业务冲击所造成的一定规模排名压力,工银瑞信仍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平衡好短、中、长期目标,不片面追求短期规模排名,追求给投资人和股东创造长期稳健回报,坚持做对投资者负责任的基金公司。
投研“软硬”实力的同步提升,以及合理把握规模增长,共同促进了工银瑞信的投资业绩实现了“靓丽”的飞跃。权益投资方面,银河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0月,工银瑞信旗下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55.42%,在同业15家大型基金公司中位居第一,在全市场主动管理型基金业绩前30强中工银瑞信独占九席,且收益率均超70%。固收投资业绩也持续领先,工银瑞信是行业内唯一一家连续13年都有固收类基金获得“金牛基金奖”的基金公司。此外,养老投资业绩优异,近三年、五年的年金投资业绩均位居同业第一;社保业务连续五年获得社保理事会基本面评价最高档(A档)。在优异的投资业绩支撑下,2020年前三季度,工银瑞信管理的各类产品合计为投资者创造了623亿元回报,位居同业前列。
优化结构 经营质效持续提升
王海璐表示,在打造投研硬核实力的基础上,工银瑞信在业务发展策略上也进行了全面调整,重点在养老金投资管理、非货币基金业务发展方面加大力度,实现了在管理资产总规模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业务结构得以持续优化,并保持了相对的市场竞争优势地位。
“养老金投资管理业务具有持续稳定增长的特点,也是助力国家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我们一直将养老金业务作为长期战略性业务。截至2020年9月末,我们管理的年金社保等各类养老金资产规模突破4700亿元大关,较2019年初增长了逾2000亿元,持续位居全行业第一的领先地位。同时,我们严格按照证监会关于加强非货币基金业务,尤其是权益基金业务发展的导向要求,积极调整公募基金业务发展策略。截至2020年9月末,我们管理的非货币基金规模近2700亿元,较2019年初实现翻倍,占公募基金业务的比例由2019年初的22%提升至56%。其中,高价值的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近1000亿元,较2019年初大幅增长164%。”王海璐向记者透露。
通过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工银瑞信的盈利能力也在持续提升。根据公开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工银瑞信实现净利润9.38亿元,同比增长近19%,继续保持全行业前三甲,位居银行系第一并持续扩大对第二名的领先优势。
精耕细作 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近两年来,在稳步提升投研“软硬”实力的基础上,工银瑞信也在风险管控、渠道建设、产品布局、金融科技等业务领域加强精细化管理,全面加快提升服务能力。
王海璐认为,风险管理能力是衡量基金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坚守合规经营、严格防控风险,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职责,也是履行好信义义务,为客户利益负责的内在要求。工银瑞信始终坚持“行稳致远”的经营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制度先行、程序至上、内控优先、规范运作”的原则,构建了各类风险全覆盖、全流程管控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了四道风险防线,坚持“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的内部要求,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持续保持合规稳健的经营发展势头。
作为银行系基金公司,在渠道发展方面是否更有优势?是否主要依靠母行渠道?对于这些问题,王海璐表示,工银瑞信一直坚持打造“工行内+工行外、线下+线上、零售+机构”的复合型渠道和服务体系,在坚持工行渠道为主的基础上,全面加强与其他各类渠道的合作和发展。目前,业务来源于工行渠道和工行外渠道的比例各占50%左右,实现了营销渠道的均衡化、多元化。
王海璐指出,工银瑞信高度重视渠道和客户服务工作,把渠道和客户的服务体验作为公司内部考核的重要方面,目前已建立了分层、分类的多层次服务体系,并加快推动基金组合、基金投顾等新服务模式发展,积极为客户提供全流程、陪伴式、精准化的服务体验,品牌美誉度和客户口碑持续提升。
同时,工银瑞信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稳步推进产品创新,持续构建全资产、全策略的产品体系,继续完善现金管理、固定收益、多资产、权益、另类及商品等基础产品系列,重点打造“固收+”、被动、行业主题、解决方案、非标投资、REITs等资产证券化、跨市场配置等特色产品系列,积极服务客户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
据王海璐介绍,围绕助力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的行业发展目标,工银瑞信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目标基金实现业内首批发行,并完成主要年龄段投资者的产品覆盖;围绕国家战略和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工银瑞信2019年5月在业内首批发行了科创板基金产品,2019年10月发行了首只湾创ETF产品,2020年9月首批发行科创ETF;围绕国内被动投资加快发展趋势,公司已基本完成国内主要宽基类股票ETF产品布局,并不断推进基金组合等创新模式发展,实现基金营销服务模式升级;围绕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推动ABS业务发展,积极推进国企混改类业务发展。
随着金融科技与资管行业结合日益紧密,金融科技对基金公司发展又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对此,王海璐认为,“行业的金融科技发展是大势所趋,对于提升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营销服务能力、运营管理效率、风险防控水平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将显著改变资管行业的生产方式和行业生态。工银瑞信已将金融科技建设提升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发展规划,通过加快‘一转型’,即公司管理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推进‘双构建’,即构建技术和数据双中台;打造‘三平台’,即打造智能投研、智能营销、智能风控三大业务平台,实现为经营发展全方位赋能。”
以人为本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基金公司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公司最核心的资源,银行系基金公司拥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对于这个问题,王海璐表示,工银瑞信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在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全力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提升对员工的平台价值吸引力,积极倡导和构建共创、共建、共享、协作、包容的家园文化,突出文化凝聚力,实现激励与约束并举,严管与厚爱并重,激发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员工与公司同成长、共发展。
具体在员工培养方面,搭建专业序列和管理序列不同职业发展路径,拓展人才纵向和横向的职业发展空间,实现“量才适用,人尽其才”。特别在投研人员的培养与考核方面,工银瑞信基金把“实现持有人最佳利益”作为投研队伍的行动标尺,深挖投研人才潜能,“能者上、劣者汰”,打造精锐队伍;针对员工个性化需求和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整合内部、外部及海外培训资源,打造学习型组织。在绩效考核方面,投研人员的考核围绕“稳健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兼顾长短期绩效表现。在指标设置方面,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期更加全面地评估基金经理业务能力与行为素质。公司相应调整了投研人员业绩考核时间周期,以三年业绩考核为主,当年业绩为辅,从机制上杜绝为博取短期收益排名的投资行为,以保证客户、渠道、公司、基金经理目标的一致性,做到知行合一。
王海璐表示,“以人为本”核心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才,不仅要让每一位投研人才都得到充分的认同和有效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要有信任和包容。公司倡导共创、共建、共享、协作、包容的家园文化,不仅从机制上保证公司内部投研信息的共享,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与氛围,体现公司作为综合化大平台的价值所在,还要明确投研人才的成长路径。同时,公司十分注重对人才的人性化管理,充分理解和信任员工,给予基金经理一定的容错空间,提升对专业人才的容错率。由此,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员工队伍尤其是投研核心队伍稳定,2019年离职率仅6%,显著低于行业整体水平。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近年来,工银瑞信权益投资能力显著提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过去三年、两年、一年公司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加权业绩表现均位居全行业前20%,其中最近一年已跻身行业前10%。王海璐强调,公司投资业绩的稳步提升,首先属于每一个投资经理和研究员,同时也是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成果。公司为拥有这样一支风格稳健、诚信敬业、创新进取、团结协作的专业团队而感到自豪。
展望未来,王海璐表示,当前国内经济正在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提速,工商银行集团对综合化经营战略和工银瑞信的发展高度重视。未来,工银瑞信经营班子将带领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勤勉敬业,围绕“全力打造为工商银行集团重要的综合化经营平台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全能型资产管理公司”的愿景目标,紧抓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机遇,以合规稳健经营为底线,以投研专业能力为依托,以全资产、多策略的产品体系为载体,以优化创新服务为驱动,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回报。(记者 张汉青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