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受到了代表委员的关注,而且引发了全社会的共鸣。“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发放育儿补贴”……一系列民生福祉,回应百姓的期待,让“投资于人”具体可及。
国家对民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切实可感,一系列政策加紧落地,为民生保障发展指出方向、划定目标。
仅从近一段时间来看,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抓好9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即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对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这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作出全面部署。当下,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服务民生是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保险业大力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服务民生方面实现了大踏步地飞跃。
比如,在应对自然灾害损失方面,巨灾保险作用初步显现。2023年,京津冀等地遭遇极端强降雨灾害,保险业累计赔付126亿元;2024年,湖北、湖南等地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保险业赔付41亿元,“魔羯”超强台风赔付超过39亿元,“贝碧嘉”台风赔付20亿元,有效缓解了地方灾后重建资金压力。
再如,在守护人民健康福祉方面,健康保险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金融监管总局去年9月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共有157家保险公司开展健康保险业务,累计承保近8亿人次;过去5年,商业健康保险为患病人群累计支付1.7万亿元的经济补偿。
随着保险保障越来越充分,社会对保险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在遭遇重大灾害时、在面临重大疾病时、在寻求养老保障时……越来越多的人会想到保险。不过,在实际选择中,真正从“想买”到“真买”的人并不多,这说明在服务民生方面,保险业还有“短板”要补。
“短板”是什么?去年发布的保险新“国十条”给出了四个发力方向。
一是拓展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扩大综合巨灾保险试点。研发运用巨灾风险模型。研究探索巨灾债券。合理运用再保险分散风险。发展气候保险。健全保险应急服务机制,改进风险减量服务,支持防灾减灾救灾。
二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和跨期财务规划需求。鼓励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和专属产品。支持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养老金业务。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丰富与银发经济相适应的保险产品、服务和保险资金支持方式。依法合规促进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
三是扩大健康保险覆盖面。丰富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形式,推动就医费用快速结算。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应用纳入保障范围。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持续做好大病保险服务保障。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鼓励面向老年人、慢病患者等群体提供保险产品。试行区域保险药械目录。探索建立第三方服务机构“黑名单”制度。
四是实现基础保险服务扩面提质。扩大保险服务区域、领域和群体,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覆盖广泛、公平可得、保费合理、保障有效的保险服务。更好满足农民、城镇低收入者等群体保险需求。优化新业态、新市民等保险保障供给。大力推广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发展专属普惠保险。完善普惠保险评价指标。
“短板”如何补?要从改变理念和提升能力两方面发力。
改变理念,即在保险产品设计、保险产品销售、保险理赔、保险投资等全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重点群体,如“一老一小”、灵活就业群体,在民生保障方面的迫切需求。发挥专业优势,针对多元化的需求设计多层次的保险产品,让每一种需求都能被看见、被满足,切实感受到保险的温度。
提升能力,即切实提高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能力。落实保险新“国十条”要求,严格市场准入与持续监管,推动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创造,实现风险防控与创新发展的动态平衡。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数字化转型,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精准定价能力和服务效率,通过降本增效,着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作者:付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