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在总结2024年工作的同时,部署了2025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对于保险业而言,会议也明确了2025年工作的关键和重点方向,一是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二是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持续推动健全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为何这三大方向是2025年保险业发力关键?又有哪些深意?
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
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可持续经营的关键因素。金融监管总局在会议中提出,要切实提高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督促保险机构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苦练内功、降本增效,着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当前,保险机构资产端收益率下降,尤其是再投资收益率压力正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加强对负债端保单预定利率的管理,对保险业而言至关重要。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发力,持续引导保险公司降低负债端成本,包括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在各个渠道大力推行“报行合一”等。就在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向业内发布《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要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从制度层面推动缓解利差损问题。
保险机构应如何进一步提升资产负债匹配的管理能力?“由于寿险负债的期限非常长,资产负债匹配对于寿险业而言尤为重要。”在原银保监会副主席、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看来,寿险业应对低利率不能仅从资产端着力,应多管齐下在“三差”上下功夫。在死差方面,要用好寿险产品的生命表、年金产品的年金表,实现精准定价和风险管理,提高死差益。在费差方面,要通过数字化转型等方式降低经营管理成本,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营销服务,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水平,依法依规维护数据资产权益;在利差方面,保险公司要先从产品端着手降低负债成本,而不是仅仅想着通过投资增加收益,需根据市场及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合理确定产品收益,从而优化保险公司的负债结构。
“单独强调产品的较高长期确定收益或将对人身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带来挑战。为此,保险公司应从资产负债两端协同发力打造穿越周期的稳健经营能力。”中信建投证券非银金融与前瞻研究赵然团队认为,从负债端来看,应将长期确定收益这一核心优势与收益模式多元、风险保障、增值服务等优势充分结合形成产品独特竞争力,深入挖掘保险产品在养老保障场景下的独特优势,提高浮动收益型保险占比,分红险或是确定性发展方向;资产端来看,要基于长期视角和资负匹配原则建立均衡大类资产配置体系,从资产类别、地区等多维度构建跨市场投资能力。
支持险资更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发展
在部署2025年重点目标任务时,金融监管总局在会议中强调,要引导保险、理财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直以来,保险资金凭借期限长、来源稳定的特性,在发展长期权益投资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是助力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投资者。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3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6%。保险业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3.12%,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7.16%,同比增加3.88个百分点。
然而,当前,我国保险资金在股票和基金投资方面的配置比例仍相对保守,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和基金的金额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常年徘徊在10%至15%,距离监管部门规定要求的投资上限仍有不小的空间。未来应如何聚拢更多的保险资金,壮大耐心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依然面临不小的压力。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为保险资金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保险机构可以通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一些具有高增长潜力但不适合直接通过保险资金投资的项目,如新兴产业中的优质企业等,从而分享这些企业的成长红利。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晖认为,优化完善保险资金投资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在完善三年以上的长期考核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投资管理机构、投资经理、产品和组合等多层面相互衔接、协调统一的考核体系,多举措推动中长期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方向。
在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看来,对保险公司的评价应秉持长期性原则,使评价周期与跨周期投资相适应,在监管评价、股东评价及社会评价上,改变急功近利的评价方式,对保险资金的耐心投资予以肯定和激励,鼓励保险资金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多方参与健全巨灾保险保障体系
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近年来,保险业在巨灾事件的应对中有效发挥了损失补偿的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指导做好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及重大事故应对处置,保险业赔付金额超过2.3万亿元。以近日西藏日喀则地震为例,记者从西藏金融监管局了解到,截至1月17日,保险业已赔加预赔金额达12925.28万元,其中人保财险承保的农房保险已赔10909.18万元,涉及农房27070户,赔付比例已超过95%,全力保障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虽然我国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已初步确立,但自然灾害的保障缺口依然较大。从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补偿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
对于巨灾保险未来的发展,会议提出,要持续推动健全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这与去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高度契合,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巨灾保险保障机制。
如何凝聚力量,建立起多方参与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对此,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于华表示,发展巨灾保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完善和创新事前防灾、事中减灾、事后救灾的服务体系,加强与气象、地震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推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增强巨灾风险减量服务能力。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院长孙祁祥基于国内外保险实践经验,提出建立以“五合”为基础的巨灾保险制度与风险分散机制,即“政市合璧、原再合力、内外合契、供需合意、保资合一”。政市合璧,即由政府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由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商业化运作提供补充保险服务,共同应对巨灾风险。原再合力即原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合作应对巨灾。内外合契,即考虑到巨灾没有地域边界,国际市场不同区域合作更能够有效应对巨灾风险。保资合一,即借力资本市场弥补传统保险和再保险市场承保能力不足。
中国再保险集团总裁庄乾志认为,再保险应加快推进巨灾模型开发,要利用科技化手段提升巨灾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摆脱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让巨灾风险“看得清、算得明、管得住”,助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灾害风险应对稳健可持续。(记者 孙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