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保险企业要着眼长远
日前,主要上市保险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公布完毕。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共实现净利润近3200亿元,同比增长近80%。在此背景下,各类研报分析和自媒体文章纷纷表示,上市险企“王者归来”、上市保险公司又赚了几个“小目标”、上市险企投资价值显现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保险行业实力增强,上市保险公司业绩稍有风吹草动便会有大量分析文章蜂拥而至。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对其短期业绩的过度解读和归因比比皆是,而对于保险公司长期经营和行业发展的思考却相对较少。
从前三季度的利润总额和同比增幅来看,上市保险公司业绩的确亮眼。不过,分析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上市保险公司业绩增幅与投资端的贡献密不可分。多家上市保险公司甚至在三季报中直接表示,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权益市场的回暖。例如,中国人寿投资收益率超过5.3%、新华保险年化总投资收益率近7%。此外,新会计准则实施、新单保费稳步增长也进一步推动其利润走高。
保险资金体量大,配置和调整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投资端业绩虽然反映在当期利润报表中,但从资产配置的周期来看,财报公布的持仓资产都已经是提前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布局的结果。如果只根据季度报表数据就推测上市保险公司长期业绩走势,确有“刻舟求剑”之嫌。
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中,如何持续盈利并且挖掘未来增长点,才是上市保险公司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今年8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明确自今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这意味着,当前保险公司在资产端优化需要配置结构、夯实投资能力,在负债端需要适时调整产品预定利率,积极应对利差损风险,才能更好地平衡收益与风险、发展与安全。
保险行业是资产负债双轮驱动行业,夯实经营基础,加强资产负债的匹配尤为重要。如果卖出长期年金保险和重疾险保单较多,就需要重点配置长期债券并考虑产品赔付率;如果卖出短期的意外险和健康险保单增加,则要关注保单存续期内的出险率和综合成本率。换句话说,要理解保险行业的运行逻辑,既要关注产品结构,又要顾及资金久期。
对于持续经营的保险公司来说,业绩向上时稳健经营,利润回调时稳住基本盘是基本操作。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各类分析机构,更应该遵循行业发展规律,理性客观分析上市险企业绩走势。在行业发展顺境中不心浮气躁、一味唱多;在逆境中不杞人忧天、担忧看空,才能真正起到辅助决策参考、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