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老三家” 上半年保费稳步增长

2024-07-31 15:13 来源:金融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财险“老三家” 上半年保费稳步增长

2024年07月31日 15:13    来源: 金融时报    

  日前,上市险企发布今年前6个月保费数据。财险“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保费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合计市场份额63.8%。

  “老三家”中太保产险增速领跑

  从保费规模来看,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上半年分别实现保费收入3119.96亿元、1603.97亿元、1130.28亿元;从增速来看,太保产险最高,同比增长7.7%,平安产险、人保财险分别为4.1%、3.7%。

  广发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三家公司上半年保费收入增速出现差异,主要由于有的公司优化盈利能力,选择放弃了部分亏损险种。

  记者注意到,唯一公布了保费收入具体情况的人保财险,其经营的七个主要业务中,仅信用保证险保费收入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6.3%。

  《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3》指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的保证保险出险频率上升,综合赔付率走高,导致财产险行业保证保险盈利能力不足。

  不过,自2020年起,财产险公司主动压降信用保证险规模。今年前6个月,人保财险信用保证险保费收入在总保费中占比已不足1%,对总保费影响微乎其微。

  非车险中意外伤害及健康险增速领跑

  从整个行业来看,财产险公司上半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5%,“老三家”中,只有太保产险超过了行业平均增速,这一成绩主要源于非车险业务的拉动。上半年,太保产险车险业务保费收入521.67亿元,同比增长2.8%;非车险业务保费收入608.61亿元,同比增长12.3%。

  尽管车险业务是财产险行业的基本盘,但数据显示,“老三家”车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速均未达到整体保费收入增速,人保财险为2.5%、平安产险为3.4%。

  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全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销量为984.1万辆,同比增长3.3%。“车险保费收入增速通常与新车销量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多家券商研报均提出,从长周期来看,车险具有一定的刚性消费属性,上险率和续保率均较为稳定。不过,由于2024年以来车险“报行合一”持续推进、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扩大等因素,车均保费出现下滑,导致车险保费增速稍落后于新车销量增速。

  不过,中信建投分析师赵然认为,车险综合改革“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目前,在经营成本的刚性约束下,车均保费进一步下行空间不大。另外,“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未来,若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扩大后,新能源车险更高的车均保费有望带动行业整体保费收入进一步增长。”

  对于“老三家”乃至整个行业而言,保费规模实现较快增长,关键在非车险业务。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人保财险、太保产险非车险业务保费收入在总保费收入中占比较高,分别为55.3%、53.8%,平安产险为34.6%。

  从人保财险上半年保费数据来看,非车险业务中,保费规模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意外伤害及健康险、农险、责任险,分别为765.88亿元、455.87亿元、216.55亿元;增速居前三位的依次为货运险、意外伤害及健康险、企业财产险,分别为10.3%、5.7%、5.4%。另外,平安产险的数据也显示,上半年,意外伤害及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30.5%。

  意外伤害及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速较高的原因,从经营的角度不难理解。2023年,“老三家”健康险全部实现承保盈利。因此,压降亏损险种、大力发展盈利险种的经营策略或将持续。

  赔款同比增长10.2% 风险减量服务持续推进

  上半年,财产险行业还有一项数据值得关注:赔款支出5238亿元,同比增长10.2%。赔款支出增速超出保费收入增速5.7个百分点。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238.1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22人,紧急转移安置85.6万人次;倒塌房屋2.3万间,损坏房屋27.9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172.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31.6亿元。

  随着财产险行业为全社会提供的风险保障不断增加,上半年,财产险公司保险金额达到8456万亿元,同比增长36.7%,与之相应,赔付压力也不断增加。

  上半年自然灾害是否会给“老三家”经营带来较大影响?多家券商研报预测,会有一定压力。不过,由于坚持通过科技赋能持续优化风险减量措施,综合成本率同比将显著改善,推动承保利润持续提升。

  提升风险减量服务水平已经成为财产险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人保集团近期召开的两次会议均强调,着力推进财险风险减量服务工程。深刻领会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增强服务国家安全和防控金融风险的底线思维,深入推动“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商业模式实践应用,持续优化巨灾保险产品供给,深度参与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为社会筑牢安全防护网。(记者 付秋实)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