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如何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保险高管谈平衡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

2024-06-26 16:03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保险业如何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保险高管谈平衡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

2024年06月26日 16:03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数字金融在技术应用、业务模式、市场主体等方面呈现出快速发展变化的态势,可能对传统金融治理产生深远影响。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对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保险公司高管就怎样发展数字金融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如何实现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之间的平衡等话题展开讨论。

  数字技术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与风控能力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立足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高度,要求金融系统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保险机构具体怎么落实?

  中国人保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裁赵鹏提出,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保险机构要把握好三个“点”,即数字金融发展的原点、数字保险创新的重点和数字金融治理的难点。

  “把握数字金融发展的原点,更好发挥金融的功能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赵鹏表示,数字金融也是金融,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方面,以数字金融创新巩固拓展数字经济优势。就保险供给侧来说,就是要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险保障。比如,创新发展共享经济保险、数字资产保险等新业态保险,护航数字经济企业的新型风险需求等。另一方面,以数字保险服务防范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带来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外包等安全风险。以网络安全保险为代表的数字保险,可整合多方面资源协同防范新技术风险,是行之有效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和保障手段。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曙光表示,数字金融就是金融机构有效利用数字资源,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进而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数字金融的有效途径,应该看到其不仅是一个技术手段问题,也是经营模式、组织形态的系统性变革。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宋曙光认为,要系统有效推进数字金融创新,首先应充分挖掘数据的要素价格,实现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的跃升;其次要运用数字技术、数字思维改革和重塑金融服务的全流程;最后要加快建立适应技术进步的快速创新体制机制。

  赵鹏表示,数字保险创新的重点在于优化保险商业模式,用科技提升经营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数字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对保险业的商业模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据他介绍,中国人保高度重视夯实风险减量服务的数字底座,把用科技降低经济社会的总体风险水平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率先倡导创新并积极践行“保险+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以新技术赋能风险减量管理,从传统的“灾后”补偿转向“灾前”预防预警、“灾中”快速响应、“灾后”精准理赔。

  数字金融治理:解决好保障公平性问题

  数字金融治理也面临一些难点与挑战,只有平衡好效率与公平,才能让所有群体共享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赵鹏认为,就保险而言,数字金融发展中最突出的挑战是保障公平性问题。传统保险经营的基础是大数法则,保险定价是大众化公平定价,集中体现保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险共担本质。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设备普及、大数据发展及人工智能应用,保险公司的风险识别能力将得到质的飞跃,可以采取更精准的个性化定价,实现“千人千面,千人千险”。

  从积极方面看,这有利于提高保险经营的效率,进而提高保险的覆盖面。但其消极面也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即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个性化保险定价,可能导致部分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保费过高,无法通过保险进行风险转移,造成新的金融排斥。

  赵鹏表示,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好把握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关系,既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又要防范技术不当应用影响社会公平,尤其是要避免大数据及算法歧视,造成弱势群体因金融排斥难以满足金融需求。这方面,较好的结合点是数字普惠金融,坚持金融向善,用数字技术为群众提供更可负担、更高效、更安全的金融服务,在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同时确保社会公平。(记者 戴梦希)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