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险应在普和惠上下功夫
自2014年9月第一家大病网络众筹平台——轻松筹成立,大病网络众筹行业已经发展了近十年。艾瑞咨询近日发布的《中国大病网络众筹用户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十年间,全国超过6亿居民参与过医疗筹款项目的资金募集与捐款活动。截至2023年底,中国大病网络众筹行业累计筹款金额规模为899亿元。
大病网络众筹作为创新性慈善模式,依靠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移动支付等工具,将原本存在于线下的“互助互济”行为线上化,成为社会知晓度较高的慈善自助及助人渠道。不过,《报告》显示,大病网络众筹仅能对个人风险起到部分保障作用,甚至仅能作为极端情况的补救措施。从一国到一人,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对于抵抗健康风险至关重要。
仅一成用户筹集到全部金额
《报告》显示,在使用大病网络众筹的用户中,57.3%经济状况不佳,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元。而众筹患者平均治疗费用为39.3万元,在31万元至48万元之间。其中,罕见病治疗费用最高,达到48万元;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最高,分别占27.9%、23.1%。
接近40万元的平均治疗费用无疑给经济状况不佳的众筹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患者选择了网络众筹的方式。但事实上,仅一成患者筹集到了全部治疗费用。
调研结果显示,众筹患者平均筹款目标为22万元,在多次筹款后,仅一成用户筹集到全部金额,40%仅能筹到目标金额的一成至三成,32%能筹到目标金额的四成至六成,9%能筹到目标金额的七成至九成。
什么因素决定了筹款是否成功?
《报告》显示,求助者家庭的经济条件、疾病的严重程度、筹款文章吸引人与否,均是影响筹款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近半数筹款失败的受访者认为,“筹款文章没有吸引力”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除了筹款项目存在过于依赖“包装”之嫌,筹款多来自亲朋好友也是筹款金额难及预期的因素之一。
在微信朋友圈中,我们都曾经看到过筹款项目,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对患者的同情进行资金捐助。调研数据统计,平均近一半的筹款资金来源于患者的亲朋好友。这意味着,大病网络众筹项目对于解决患者资金困难的帮助尚有限。
85%的筹款患者后悔未买保险
截至2023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3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参保质量持续提升。2023年,基本医疗保险总支出达到28140.33亿元。
《报告》显示,在筹款患者中,71%有基本医疗保险。其中,46.2%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8.3%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5.5%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调研样本数据显示,基本医疗保险能够覆盖一部分疾病医疗费用。但是,在治疗阶段,有基本医疗保险而无商业保险的筹款患者,仍存在58%的医疗费用缺口。
在筹款患者中,13%购买了商业保险。其中,61.2%购买了医疗险、49.3%购买了人寿保险、32.1%购买了重疾险、23.1%购买了意外险。
而有商业保险的筹款患者,医疗费用缺口显著缩小。以购买比例最高的医疗险为例,约半数筹款患者平均资金缺口降至32%,比仅有基本医疗保险的筹款患者降低了26个百分点。
商业保险对于医疗费用的补充效果明显,那么,为何商业保险的覆盖率仍然较低?
价格过高是筹款患者未购买商业保险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30.3%的筹款患者认为商业保险价格昂贵,27.6%的筹款患者没想到会患病或遭遇风险,23.3%的筹款患者完全不了解商业保险。
值得注意的是,众筹项目显著引发了筹款患者对医疗保障的关注,并且主动寻求更全面的保障方式。总体来看,85%的筹款患者后悔未购买商业健康险并开始考量细节条款。其中,52%的筹款患者后悔未购买商业健康险,认为“筹款保障力度有限,商业健康险才是最稳妥的选择”;33%的筹款患者表示后悔,但仍需进一步考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商业健康险的条款与价格等因素”。
72%的众筹患者在经历疾病并众筹后,已经主动为家人购买了商业健康险。另外,71%众筹患者的经历也引起了其亲友风险意识的提升,主动购买或增加商业健康险保障。
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卫生支出绝对数额不断攀升。2018年至202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由5.9万亿元增长至8.5万亿元。其中,2022年个人现金卫生总支出达2.3亿元,人均卫生费用攀升至6044元。不过,个人卫生支出负担逐年小幅下降,2018年至2022年,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8.8%逐步下降至27.0%,但距离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15%~20%仍有较大差距。
从《报告》调研结果不难看出,大病网络众筹仅能对个人风险起到部分保障作用,甚至仅能作为极端情况的补救措施。在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发挥商业医疗保险的补充功能,切实降低居民的卫生支出负担?
“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在基本医保之外,建议每个家庭都配置商业健康险。”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郭金龙表示。
当然,《报告》结果显示,价格过高是筹款患者未购买商业保险的主要原因。对于保险业而言,提升商业保险的参保率,还是应该在普和惠上下功夫。
据记者观察,近年来,保险公司特别是大型保险公司积极开展普惠保险业务。国有大型保险集团积极拓展涉及小微企业、“三农”、老年人、新市民等薄弱环节和中低收入人群的保险产品和服务。2023年,有的国有大型保险集团长期护理保险累计覆盖3800多万人。
随着普惠保险服务供给不断深化,产品类型不断丰富,社会覆盖面逐步拓展,整体呈现稳步发展势头,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不过,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也表示,当前,普惠保险发展仍存在服务广度不够、质量不高、创新不足等问题,保险供给与人民群众保障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缩小差距,金融监管总局于近日发布了《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普惠保险要重点提升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加大对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群、特殊职业和新市民等群体的保障力度,提高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普惠保险应坚持惠民利民,提升可负担性。坚持改革创新,改进风险管理和产品定价模型,提升保险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保险服务,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强化科技赋能,降低运营管理成本,确保人民群众“买得起”保险。
确保人民群众“买得起”,对保险公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位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坦言,普惠保险普遍成本高、效率低,导致可持续难,而可持续性是普惠保险良好长久运营的关键。如果产品价格太低,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持续出现承保亏损,保险公司很难提供稳定的普惠保险供给,老百姓也没有稳定保障。
对此,郭金龙表示:“在提升商业保险普惠性上,保险公司应结合自身经营基础,创新产品适配性,进一步提升大众参保率和获得感。”(记者 付秋实)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