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再次调降寿险预定利率 消费者须警惕“炒停售”误导

2024-06-19 12:40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险企再次调降寿险预定利率 消费者须警惕“炒停售”误导

2024年06月19日 12:40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继2023年寿险预定利率从3.5%降至3.0%后,市场上再次传来预定利率进一步降低的消息。《金融时报》记者近日从某寿险公司获悉,应风险管控要求,该公司将在6月30日停售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并于7月1日上市预定利率2.75%的增额终身寿险,且新产品已报备成功。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我国保险行业存量保单中普通寿险占比较高,在资产端收益下行的背景下,给险企资产负债匹配带来一定压力,利差损风险加剧。此次险企主动调降寿险产品预定利率,有助于压降增量产品的负债成本,缓解利差损风险。但消费者须警惕部分销售人员“炒停售”误导,更加关注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功能。

  预定利率3.0%产品将集中停售

  近日,某寿险公司发布了一则关于全系统停止销售《××终身寿险》的通知称,将于6月30日24时起在全系统停止销售某款终身寿险产品。该公司要求各机构做好停止销售上述产品的宣导及相关准备工作,杜绝恶意炒作及销售误导情况发生。

  《金融时报》记者从多位保险代理人处获悉,上述寿险公司并非唯一一家即将停售此类产品的公司,多家公司也在内部发布了内容类似的停售通知。据了解,此次监管机构并未明确要求在6月底下架预定利率3.0%的保险产品,那么,这些保险公司为何主动集中下架相关产品?此番变化又将给市场带来何种影响?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随着近年来居民风险偏好趋向保守以及其他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保证收益型的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兴起,导致保险公司负债端成本上升。在资产收益下行的背景下,保险公司面临一定利差损风险。

  开源证券分析师高超指出,今年以来,3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2.84%下降至2.52%(截至6月12日),从防控利差损风险的角度,寿险行业或主动进一步调降传统险产品预定利率。

  长江证券分析师吴一凡认为,国债收益率持续处于下行通道,与保险产品定价水平的差距已经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加之权益市场表现疲弱,引起行业、股东及监管部门对于利差损问题的担忧。复盘来看,在产品设计上降低负债成本是海内外面临利差损风险的共同选择,预计保险产品定价利率还可能进一步下行。

  “此次部分险企出于自身风控考虑下架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在当前的利率环境下,不排除更多险企跟进下调。”华创证券分析师徐康表示,本轮下调或依旧给人身险公司带来短期销售高峰,但预计比去年8月下调带来的销售高峰更低、更短,一定程度上减小对销售端的短期冲击与需求透支。在调整幅度上,考虑当前30年超长期国债收益率水平在2.5%附近,预计传统保险预定利率较大概率不会更低。

  “长期来看,监管部门降低负债成本态度坚决,预定利率和结算利率连续下调、严格执行‘报行合一’,险企利差损风险有所缓解。此外,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调降有望进一步提升分红险吸引力,头部险企投资能力、优质资产获取能力较强,分红险产品有望获得更大市场份额。”高超分析道。

  预定利率缘何一降再降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历史数据发现,自1990年后,我国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出现过三次大的下调,一度从1996年最高时的10%降至如今监管部门要求的不高于3%。

  1996年之前,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最高可达10.98%,保险公司也随之推出了许多预定利率较高的产品,通常在8%至10%之间。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挂钩,监管部门往往通过下调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引导保险公司下调预定利率。比如,2019年8月,原银保监会下发通知,要求将普通型养老年金或十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的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由“复利4.02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调整为“复利3.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此后,各家保险公司开发的年金保险预定利率上限下调至3.5%。

  2023年3月,监管部门就产品利率、投资收益、负债承保等问题组织了保险行业协会及23家人身险公司进行座谈。同年7月,监管部门对人身险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普通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3%、分红产品上限为2.5%、万能产品保证利率上限为2%,并于8月1日前停售预定利率不匹配的产品。

  实际上,存款利率变化与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之间存在紧密相关性。有研究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进入下行通道,但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下降却从2023年才开始。因为保险产品大多保障期限较长,存款利率下降后,保险公司仍需以当时合同约定利率进行返还,这就产生了“利差损”。保险业如果不调降预定利率,风险或继续累积。

  对此,有保险精算人士向记者分析道:“在长期的低利率环境下,保险机构投资风险加大,预定利率相对较高的寿险产品虽然迎合了消费者需求,但给保险公司带来利差损风险。再考虑到保险销售及维护成本,保险产品的实际资金成本更是高出预定利率。”

  从近期的种种迹象来看,此轮下调寿险预定利率在预期之中,符合市场规律和监管要求。预计今年内保险公司将逐步启动预定利率2.75%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接档。

  消费者警惕“炒停售”误导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与投保者的利益息息相关。预定利率与产品价格挂钩,在市场情况、保险公司投资方向不变、投资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对投保者而言,预定利率下调,意味着相关保险产品价格上涨,带给投保者的利益也就降低了。正因如此,本轮寿险预定利率降低也让“炒停售”现象再次抬头。

  “有一款写进合同固定3%复利返还的养老险产品,6月底所有银行、保险企业就要停售了,资金富裕人士速来购买”“去年告别了3.5%预定利率,今年3.0%也要说再见了,抓紧最后机会锁定高利率”……今年5月以来,一些保险代理人开始紧盯消费者,在微信朋友圈开启新一轮“饥饿营销”。

  消费者该如何看待预定利率调整?

  一位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预定利率主要用于产品定价,不代表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提前退保还可能造成损失。“增额终身寿险属于长期限产品,一般需要二三十年,产品才会真正达到接近上限的复利,不要指望几年或十几年就能带来高收益。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长期险应作为养老资金补充。”该负责人说道。

  监管部门也曾发布风险提示指出,尽管部分人身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但本质上仍属于保险产品,不宜将其与银行存款、国债、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片面比较,更不能把其作为银行存款的替代品。

  业内专家提醒,每次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之前,通常会带来一波投保高峰。“炒停售”是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行为,也是保险公司短视的表现,会造成保单发生不均匀,不利于后端预测利率的发展。

  消费者须警惕保险营销员的“炒停售”误导。保险产品的本质是风险保障,而不是投资理财,消费者应充分考虑产品的流动性和自己未来是否有大量资金需求,不要盲目轻信只强调“高收益”、承诺保证收益等不实的宣传话术,应理性投保。

  延伸阅读:多措并举压降保险公司负债成本

  2023年8月

  寿险公司纷纷停售预定利率3.5%的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将普通型寿险预定利率下调至3%以下。

  2023年8月

  《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如》提出,银保渠道佣金费用要做到“报行合一”,即保险公司向银行支付的佣金等实际费用与备案材料保持一致。

  2023年10月

  《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各公司应当从保险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出发,公平合理设计保险产品,努力回归保障本源,不断优化产品供给。应当在回溯分析基础上,合理确定产品预定利率、保证利率、投资收益率、预定附加费用率等各项精算假设,按照监管要求进行审批备案。

  2024年1月

  寿险公司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水平,部分中小公司万能险结算利率上限进一步下调至3.3%,大型公司下调至3.1%。

  2024年5月

  《关于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的委托代理协议约定的佣金率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法人机构产品备案的佣金水平。(记者 戴梦希)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