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惠民保扩容尖端医疗, “加量不加价”下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
记者 | 吕文琦
吸引过亿客户的惠民保于近期相继发布新版产品,掀起新一年的投保潮。
根据中再寿险与镁信健康共同发布的报告《2022年惠民保可持续发展趋势洞察》(下称“研究报告”),截至2021年底,已有27个省份推出了200余款“惠民保”产品,参保总人次达1.4亿,保费总收入已突破140亿元。进入2022年后,据业内统计,四个月便有超2500万人次投保,保费收入25亿元。
在新版的惠民保中,多地通过增加CAR-T疗法、扩容特药等扩大保障范围。如2022版沪惠保新增CAR-T医疗保障,该责任0免赔额,最高赔付金额达50万元。同时新增15种海外特药保障,扩大国内特药。杭州也将质子重离子疗法、CAR-T疗法纳入“杭州市民保2022”保障范围。
在价格上,惠民保延续低价高保障的特点,研究报告对2021年全年上线的48款续保产品进行分析,与前一年产品相比,仅有14.58%的产品提高了价格,有58.33%的产品通过增加特药责任的药品数量扩大保障范围,还有10.42%的产品增加了特药责任。
尽管惠民保“顶流”势头不减,但入不敷出的问题一直为业内所担忧。
沪惠保2021年保费收入达8.5亿元左右,但其11个月的赔付金额已超过6.44亿元;广州穗岁2021年保费收入5.94亿元,近一年赔付金额达4.7亿元。
安信证券分析指出,即使在后续赔付率不上升的前提下,满期赔付率也将达到90%以上。目前,全国市场上的“惠民保”产品,参保率高的城市运营成本在8%左右;而像上海运营成本可能会接近甚至超过10%,假如赔付率一旦达到90%以上,将导致相应亏损。
对此,研究报告指出,从逻辑上看,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两个可持续”,即筹资可持续和支付可持续。
在筹资端,惠民保需要持续保持足够大的参保量,尽可能提高参保率和续保率——产品价格、政府参与、客户体验是关键影响因素;而在支付端,惠民保需要在基金管理上实现有效控费,解决基金应该支付什么,支付多少和怎么支付三个问题。
研究报告同时指出,保障范围扩展与价格提升相辅相成,但保障范围扩大带来的边际效应明显递减:市场上价格超过200元的惠民保产品上市参保量及参保率普遍不高。
从控费来看,研究报告指出,在2020年至2021年已上线惠民保项目中,有超80%惠民保项目都有院外自费肿瘤特药责任,并且将肿瘤患者院外持续治疗所需的高额药品以商保正面清单的形式纳入保障范围,当前院外自费肿瘤特药责任已成为惠民保产品责任标配。
这样的好处在于,院外特药正面清单式的专业设计,将治疗当地高流行的重大疾病药品纳入清单,能够起到合理控费的同时,通过动态化地调整风险可控地将创新药品和先进医疗技术纳入清单,与基本医保用药目录进行动态衔接,让有限的基金支付更多更好的药品。
未来商业医疗保险通过合理制定惠民保目录能够提升基金的支付效率,实现有限的基金支付更多更好的卫生需求。以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机制为借鉴,借助惠民保的契机,探索商保目录落地的理论、应用和运行机制。
此外,研究报告建议,未来要打通医保数据和商保的互联互通。惠民保作为高频发生的医疗险,不论在高效核保理赔,还是精准控费、成本测算、风险管控等层面均对医保与商保数据打通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亟需政府部门加强对惠民保业务数据的规范化管理。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