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曝光典型“挂单骗佣”案 直指险企内控及新人激励等管理漏洞
本报记者 苏向杲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检察机关依法办理民营企业职务侵占犯罪典型案例》(以下简称《典型案例》)。其中一起骗佣案件引发行业关注,该案直指险企内控及新人激励等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何为“挂单骗佣”?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刘伯嵩将该类案件的作案流程归纳如下:不法分子非法获取投保人信息——诱骗客户重新购买保单——勾结保险公司内部人员——将保单挂在新业务员名下——骗取保险公司新业务员补贴。
缘何出现“挂单骗佣”案?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资深精算师徐昱琛等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险企内控制度不完善,包括销售人员身份审核不严格、投保人信息管理制度不完善、新人激励机制有漏洞等;二是保险代理人素质良莠不齐;三是投保人保险专业知识欠缺。
三团伙涉案保单金额
超1000万元
《典型案例》披露了“挂单骗佣”案细节:徐某乙是某险企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S公司”)现代部业务总监,2020年4月份至6月份,徐某乙指使张某某(现代部业务主任)等人收集并控制S公司新进保险业务员账号。随后,徐某乙与徐某甲合谋,由徐某甲、朱某某利用从他人处购买的包含保单号、保险险种、保单金额、客户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内容的1万余条保单信息,冒充S公司员工联系投保人,以“产品升级”等为名,诱骗投保人将原保单退保后购买新保单,将新保单“挂单”在新进保险业务员账号下,获取S公司支付给新进业务员的新人训练津贴、增员奖等额外奖励184.8万余元。
无独有偶,据最高检披露,刘某某、徐某丙等其他2个团伙也以相同手段针对S公司进行犯罪活动。这3个团伙共骗取S公司新进业务人员津贴800余万元,犯罪活动造成S公司大量保单退保、投保人投诉,严重影响正常经营活动,直接涉及保单3000余张、保单金额1000余万元,使部分投保人保单权益遭受侵害。
险企为何会被骗取佣金?对此,最高检指出,办案中发现保险公司存在未严格审核保险销售人员身份、投保人信息未加密等问题。
弘毅保险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寇文通对记者表示,险企对营销员管理不严格,营销员准入门槛过低,也为“挂单骗佣”提供了便利。
一位不愿具名的长期从事保险合规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寿险公司对新人普遍设置了新人津贴、育成奖、增员奖等。骗佣主要针对新人训练津贴、增员奖,险企对新人的激励费用较高也是险企被骗取佣金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挂单骗佣”也与当下增员大背景、行业处于低迷期有关。
对新人的管理一直是行业难题,若险企对新人的激励费用较高则可能会被骗佣,反之则会出现营销员流失的现象,因此,找到平衡点并不容易。新华保险原董事长万峰认为,“队伍扩张容易,管理难,难就难在要有管理人员对新人进行有效管理。招来的新人没人管理,也就不会形成销售能力。”
除上述因素外,“挂单骗佣”的重要一环是投保人的配合,即不法分子需说服投保人“退旧投新”,因此,投保人保险专业知识欠缺、不了解退保风险也为“挂单骗佣”埋下了隐患。
推动行业共治
杜绝骗佣现象
在业内人士看来,只有多方合力才能杜绝“挂单骗佣”现象。
刘伯嵩认为,预防上述违法现象需多方合力。一是健全落实投保人信息管理制度。二是强化业务账号管理和从业人员身份审核。三是加强投保人身份情况核验。四是加强从业人员业绩真实性审核。五是规范处理投诉退保件。六是加强从业人员法治教育。七是推动行业共治和群防群治。八是构建保险黑产惩防长效机制。
当前,银保监会也注意到了上述违法现象,并已下发多份风险提示。近期,银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其中提出的多项条款有望弥补“挂单骗佣”现象背后的机制漏洞。例如,在退保方面,意见稿提到,任何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得主动向保险消费者邀约开展人身保险退保业务咨询、代办等经营活动和服务。在客户信息保护方面,意见稿明确,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应妥善保管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个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
寇文通表示,意见稿提到的禁止代理退保、禁止离职人员对原保单进行后续服务、规范退保管理、加强退保人员身份核实等条款均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有望进一步肃清行业乱象。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