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要与老龄事业深度融合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未来几年应对“银发浪潮”的一个纲领性文件。第七次人口普查充分显示了我国老龄化的速度之快、程度之大、范围之广、进度之深,超出很多人的预期。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与家庭,为深度老龄化时代养老健康做好财力和人力储备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因此,从现在开始,中央政府制定的关于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的每一个五年规划都显得十分重要。
《规划》充分肯定了商业保险制度及商业保险机构在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商业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在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指明了商业保险服务老龄化社会的重点及发展方向。
《规划》指出,要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商业养老保险和适合老年人的健康保险,引导全社会树立全生命周期的保险理念。
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保险业责无旁贷。被老龄化催化的“银发经济”也为商业保险的发展开拓巨大空间。但未来的养老金融市场是开放性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都将在同一商机的促动下,利用本行业的优势开发并提供各具特色的养老金融产品,这些产品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无论哪一个行业,如果战略上未能重视,没有在合适的时间满足社会需要,都有可能被挤出养老金融市场,丧失发展的良好机遇。保险业也不能例外。保险业不能紧紧跟随“银发经济”的律动,失去的将不仅是保费收入。
《规划》还强调,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加快研究开发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机构护理等多样化护理需求的产品。研究建立寿险赔付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转换机制,支持被保险人在失能时提前获得保险金给付,用于护理费用支出。
在我国养老保障第三支柱整体上缺乏国家税优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保险业已从养老地产的角度切入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之中。保险业的商业养老地产是10多年来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和主要途径。自2010年泰康人寿成立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开创商业保险公司投资创建养老社区模式开始,我国保险市场上的头部保险公司纷纷入局养老社区建设。10年后的今天,北京燕园、上海申园、广州粤园、四川蜀园、和悦江南、梧桐人家等保险公司打造的养老社区俨然已成为中国高端养老产业的系列标杆。
按照“9037”的养老模式(所谓“9037”养老模式,指的是有90%的人选择居家养老,3%的人选择进入养老机构进行养老,还有7%的人在社区进行养老),除了机构养老护理之外,居家养老护理、社区养老护理更应该是未来保险公司需要大展拳脚的领域。保险业所累积的十年养老地产机构护理的经验、技术和管理模式,完全可以化整为零搬到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环境中。保险业应抓住《规划》所提供的老年普惠金融的发展机遇,积极为老年人的康养护理提供财力和技术解决方案。在财力上应开发适合养老市场需要的产品,为人们提供独具保险特色的跨期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应发挥保险公司客户数量庞大,可以无限摊薄康养护理机器人(10.100, -0.25, -2.42%)和其他人工智能研发成本的优势,集中力量为客户解决未来康养护理人力不足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未来保险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参与国家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度。
未来,缺乏强大的养老和健康服务能力,没有优势产品也没有人工智能加持的保险公司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在“银发经济”时代的健康险、养老险领域,特别是长期护理保险领域,若不能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保险服务中的人力和成本问题,保险公司恐怕难以盈利。保险公司拥有海量的客户,也拥有大量的资金,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在解决被保险人医疗和养老财力问题的基础上,尽力去解决护理人力短缺及成本的问题。这是未来保险业最广阔的生存空间,也是商业保险向国家养老事业发展主力军跃进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