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保维权要理性 金融消保大咖说详解非法代理退保套路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2日讯 今晚8点,由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推出的《金融消保大咖说》第十期节目准时播出,本期节目的话题是“‘退保退费’套路深,‘代理维权’需谨慎”。资深财经评论员张捷和平安普惠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王从远分别结合案例对代理退保退费、代理维权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提醒保险消费者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避免上当受骗。
左:资深财经评论员张捷 中:主持人 右:平安普惠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王从远
退保维权要把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
张捷介绍,在线上做金融和在线下做金融有很大的区别。代理退保、代理退费、代理维权等,基本上都是线上进行,是骗子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消费者来说,该如何避免陷入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的套路中呢?他建议,要把维权的权利掌握到自己手里来。通过找律师,以法律的途径来解决,而不是去找代理维权组织,这些组织没有合法的身份,目的不透明,缺乏有效监管。
代理退保退费不靠谱 存在三方面风险
王从远指出,绝大部分代理退保、代理维权都是不靠谱的。特征就是,让消费者先交钱,或者让消费者主动提供个人相关信息,还有就是不跟消费者见面。
他认为代理退保、代理退费的风险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风险是个人财产损失风险以及保险保障损失风险。据他介绍,不法分子鼓动保险消费者把正常的保险合同进行退保,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而且不法分子还会诱导保险消费者退旧买新,甚至会截留相关退保资金。
第二个风险是客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不法分子要求消费者把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地址、金融账户信息、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交给他们,这就可能存在恶意使用甚至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特别要提示的是,不法分子以诱导可以全额退费,修复征信为名进一步要求消费者提供银行卡的信息,密码、验证码等。
第三个风险是侵占了客户正常维权的渠道和资源,伪造相关材料的风险。不法分子为了获得保险消费者的信任,会冒充监管部门、法律工作者或者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他们以退保能够债务减免的说法,诱导保险消费者对他们进行委托授权。一旦授权,他们就会通过捏造事实、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进行恶意投诉,不仅侵占了正常的投诉资源,而且还涉及违法违规行为。
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远离代理退保维权
张捷认为,从事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的人借着征集代理权,去跟金融公司谈判,其实是为了得到某些其他利益。消费者成了替其站台的人,就算维权成功,具体的利益分配也非常不透明。
他还表示,现在保险有很多是投资性的,代理退保的人用损失去吓唬消费者,很多消费者被骗都是由于当时不理智的想法造成的。他认为,金融产品、保险产品真正出现风险的概率很小,消费者要理智思考退保退费问题。
打击非法代理退保退费 需多方面努力
王从远表示,这两年随着网络的发展,线上的代理退保退费、代理维权情况有所蔓延,不仅扰乱了当前的金融市场秩序,也对部分消费者发生了损害,所以需要监管部门重拳出击。
他表示:“要想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一个是监管部门,第二个是金融机构,第三个就是广大消费者。”
王从远认为,作为金融服务机构,首先要规范自己相关的经营行为,比如,从产品开发的营销推广、宣传等各个环节要把消费者权益保护融入进去,防范风险从源头产生。广大消费者需要提高对金融防范知识的认识,对风险的识别能力。
他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时候,首先,要根据自身的需求理性购买。其次,在购买过程中,要认真了解相关的协议内容。第三,如果发生了相关疑问,建议通过正规渠道合理维权,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失。
关于《金融消保大咖说》
新兴金融消费场景不断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利,但也让不法诈骗分子有更多可乘之机,给我们的金融财产安全造成隐患。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号召广大网友争做金融好网民,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今年继续推出12期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课堂。节目旨在传递科学的投资理财理念,防止人民群众受骗上当,引导金融消费者正确使用金融服务,倡导理性消费投资。
(责任编辑:魏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