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融消保大咖说:勿因“小利”外泄个人信息

2021年10月20日 21:0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0日讯 今晚8点,由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推出的《金融消保大咖说》第八期节目准时播出,本期节目的话题是“适老关怀有温度,惠民保赋能民生”。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何启豪表示,不法分子购买的公民身份信息主要是农村或偏远地区的中老年人群,这类群体身份信息保护意识淡薄,会因为不法分子给予的微薄“小利”而泄露自己的相关信息。他提醒消费者,不能因为一些“小利”出租、出售、出借个人银行卡、电话卡、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如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或发现相关犯罪现象要及时报警。 

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何启豪

  何启豪表示,保险欺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危害。 

  一是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社会信用。保险欺诈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巨额保险金使得少数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甚至以杀人、纵火、故意制造事故等一系列的手段诈骗保险金。 

  二是直接蚕食保险消费者的保险金,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风险保障。保险制度是按照大数法则计算,以共同分担的金额作为经济补偿的来源,以保障经济安定和人民生活为目的的互助共济制度。投保人按费率缴纳保费而建立起来的保险资金,在理论上是属于全体投保人共同所有的公共财产。保险欺诈非法占有了属于全体投保人共同所有的保险资金,直接侵害了大多数诚实守信的保险消费者的利益。 

  当前,庞大的“黑灰产”是各类诈骗迅猛发展的幕后推手,为诈骗集团提供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手机卡、银行卡从而进行洗钱套现、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何启豪提醒,绝大多数手机应用可通过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的形式完成实名认证,这也是不法分子购买客户全套信息后可以顺利通过实名验证并投保的原因。 

  关于《金融消保大咖说》 

  新兴金融消费场景不断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利,但也让不法诈骗分子有更多可乘之机,给我们的金融财产安全造成隐患。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号召广大网友争做金融好网民,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今年继续推出12期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课堂。节目旨在传递科学的投资理财理念,防止人民群众受骗上当,引导金融消费者正确使用金融服务,倡导理性消费投资。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金融消保大咖说:勿因“小利”外泄个人信息

2021-10-20 21: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