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融消保大咖说教你防范“代理退保”骗局:不贪不信不中招

2021年07月08日 21:0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8日讯 今晚8点,由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推出的《金融消保大咖说》第三期节目准时播出,本期节目的话题是“‘保险骗局’套路深,不贪不信不中招”。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和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越分别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保险骗局的“套路”并分享了防范措施。 

  从左至右: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越、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主持人郭枞枞 

  谨慎办理保单贷款 警惕“高收益”骗局 

  郭金龙表示,保险消费者应警惕不法分子以高收益为诱饵,欺骗保险消费者通过保单贷款购买非保险理财产品,甚至涉嫌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 

  郭金龙提醒消费者,保险公司一般不会主动联系客户进行保单贷款,而是客户有急用钱的需求时,自己主动咨询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或者去相应的保险公司营业网点咨询时,业务人员才会告知客户可以选择保单贷款。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

  而不法分子恰恰相反,往往主动联系保险消费者办理保单贷款。郭金龙分析称,在这个过程中,不法分子会设置多个陷阱。 

  首先,不法分子“代理”保单贷款或者帮助消费者办理保单贷款,这种代办相关保险业务的行为本身就不规范,有些做法甚至涉嫌违法。郭金龙表示,消费者应该非常谨慎,如果需要办理保单贷款等保险业务,最好直接去找保险从业人员和正规的保险公司,而不是找所谓的“中介”。如果消费者接到这种“代办”保险业务的电话,可以直接挂断电话,然后再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咨询。 

  同时,不法分子还会通过所谓的保单收益升级来诱导消费者进行保单贷款。郭金龙指出,所谓的保险产品收益升级项目,消费者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官方渠道确认其真实性,包括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或者咨询保险公司的营业网点等。 

  警惕“代理退保”骗局 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张越指出,“代理退保”骗局通常有三点危害。一是财产损失。不法分子恶意“代理退保”会利用消费者身份证信息开立新的账户,挪用保单现金价值。消费者不仅自身的保险保障遭受损失,还面临着高额的金钱损失。 

  二是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轻信了“代理退保”以后,不法分子便获得了投保人的全部授权,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得到,用于信用卡的套现,损害消费者的征信。 

  三是客户失去了自身的保险保障。退保之后,消费者失去了原有的保障,无异于是在各种风险当中进行“裸奔”。在退保以后,一旦消费者罹患大病,将无法获得理赔金。此外,如果消费者退保之后想再次投保,也可能会因为自己年龄的增长,或者是身体条件的变化,而增加保费支出,甚至会遇到部分责任免除、被拒保等风险,导致消费者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下降,应有的保险保障权益也受到损失。 

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越

  消费者要如何避免不法分子“代理退保”的危害呢?张越给消费者支了三招。 

  一是要选择正规的渠道去依法维权。保险消费者如果对保险产品有疑问,或者是有相关的服务需求,可以直接通过保险公司公布的官方维权热线或者是服务渠道来反映诉求,消费者不要轻信“代理退保”的骗局,避免个人信息泄露以及不当的退保导致的经济损失。 

  二是警惕高收益陷阱。多数“代理退保”行为并非是真正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而是不法分子以牟利为目的,在退保后诱导客户去“退旧保新”,购买新的所谓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等等,其实是落入了不法团伙的非法集资骗局,消费者的资金损失往往难以挽回。 

  三是在购买金融产品的时候,消费者一定要认清机构的资质。根据《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取得了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经营业务许可证的机构,才能够从事保险经营活动。张越提示称,市场上会有一些机构,虽然冠有某某保险经纪、某某保险代理的名号,但实际上并未取得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不具备合法的保险中介资格。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或者是办理保险业务时,应该注意甄别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或者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选择正规、合法的保险机构购买保险产品和办理保险业务。 

  莫被贪心迷了眼 避免落入理财陷阱 

  关于保险骗局,郭金龙提示消费者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警惕主动要求做保险“代理”或者服务的可疑人员,二是警惕高收益项目。“所谓的收益升级就是用高收益诱惑你,有可能会让你损失很多本金,是典型的骗局,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是倍加小心,多加注意。”郭金龙称。 

  郭金龙表示,消费者还要注意理财型保险产品的收益率。他指出,部分产品的收益率是预期收益率,而不是实际收益率,消费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购买相应的产品,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保障是什么。 

  郭金龙还强调,消费者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相应的保险产品,这样就可以避免陷入保险骗局当中。 

  正规渠道投保更“保险” 

  张越表示,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之前,首先,一定要客观分析自己的保险需求。保险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保险保障规划是一个相对个性化的规划,需要结合消费者自身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风险等级等搭配不同的保险保障组合。 

  二是消费者要选择和自己的经济实力相当的保险保费开支。保险保费的支出应该和自身的经济条件相适应,一般是年收入的5%-15%,是相对比较合理的保费支出额度。 

  三是合理规划家庭成员的保单的购买顺序。通常情况下,建议消费者首先为家庭中的经济支柱购买保险产品。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支柱如果出现风险,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建议给这样的人士率先购买保险保障。 

  四是消费者要定期检视自己的保单。在人生不同的时期阶段,消费者都会有不同的保险需求。比如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自身收入相对比较低的时候,通常会以意外险和医疗保险为主,这类产品价格相对比较低,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保障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者结婚生子之后,收入也增长了,可以购买重大疾病保险,一旦罹患重大疾病,理赔金可以承担治疗费用、补偿损失的收入。 

  张越强调,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之前,一定要注意如实告知。首先,客户有权利去要求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讲解保险产品责任以及保险产品条款,也就是说产品到底保什么、保多久、保多少。除此之外,消费者还需要了解不保什么,即保单条款当中的责任免除条款,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之前一定要把这些情况都看清楚。其次,投保人在投保过程中,要对自身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做如实告知,有一些身体状况如果不如实告知,将来在履行保险合同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影响。 

  张越还提醒消费者注意一个细节,在投保的时候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一定要亲笔签名。“因为只有自己亲笔签名的保险合同,最终才能够最大限度维护我们的合法的权益。”张越称。 

  关于《金融消保大咖说》

  新兴金融消费场景不断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利,但也让不法诈骗分子有更多可乘之机,给我们的金融财产安全造成隐患。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号召广大网友争做金融好网民,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今年继续推出12期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课堂。节目旨在传递科学的投资理财理念,防止人民群众受骗上当,引导金融消费者正确使用金融服务,倡导理性消费投资。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金融消保大咖说教你防范“代理退保”骗局:不贪不信不中招

2021-07-08 21: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