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保险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0月13日 10:35
    对年逾60、年收入不过1万多元的广西农民黎世周而言,近3年连续每年拿出4000多元购买两份商业保险的决心,缘于“亲眼目睹同村人获得了赔偿”的结果,周围乡邻们的投保积极性亦在逐步升温,在这个有着近千户农户的偏远山村,目前已有40%以上的农户在中国人寿广西贵港分公司购买了长期寿险保单,90%以上的中小学生购买了学平险。

    显然,在很多信息相对闭塞的山区腹地,比起以往惯用的墙报、广播等宣传方式,出险能够获得理赔的及时服务,确实更能够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保险独有的风险保障和补偿功能,并凭借“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确立起口碑。在中国保险业同时面临重大机遇和竞争压力的今天,为能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人群普及保险知识,引导国人正确投保,全面了解保险业风险保障等各项功能,今年以来,保险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简称保险“三进入”)已经在全国各地拉开了帷幕。

    为什么要买保险?保险究竟能带来什么?如何选择保险公司、保险营销员和保险产品?8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保监局及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全区10多家保险公司正式启动了保险“三进入”大型宣传活动。其中,中国人寿广西分公司将此项活动在全区76个县、14个地市、81个基层分支机构、262个农村营销服务部迅速铺开,全区系统近1.6万名保险从业人员纷纷走进了学校、社区和农村乡镇,详细宣传保险知识。当天,该公司在全区331个宣传点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3.5万份,为市民和群众义务提供健康、保险咨询13.7万人次,并提供1.64万人次的保单、理赔等各类服务。就在8月前后,重庆、湖北、四川、山东等地纷纷启动这项活动,力求在更大范围内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的保险意识。

    以保险“三进入”活动为契机,各保险机构还采取多种形式拓展业务。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在全系统开展了“灿烂明天———保险进校园行动大赛”,旨在通过开展“关爱寒门学子、关注校园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等和谐校园共建活动,深化公司与教育局和学校的合作关系,以进一步促进学幼险业务的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保险“国十条”)中,首次明确了“要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将对全民了解保险知识并提高保险意识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不论是有益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还是国际先进经验的借鉴和参考,抑或是本土实践的摸索和总结,保险业在中国发展的巨大前景已经毋庸置疑,这既源于庞大人口基数之上保险内生需求的增强,又得益于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成果,既源于政府重视“三农”发展的政策利好,又离不开城镇工薪阶层迅速崛起的良好预期。然而,采用灵活有效的普及、宣传方式并开拓便捷优质的服务渠道,确实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更是一座重要的桥梁。

    尤其在很多地广人稀的农村,通过努力增员、依靠保险营销员展业到田间地头的做法,已经广为采用。但能够突破技术管理障碍,率先将电脑网络延伸至乡镇,就近为农民提供承保、保全和给付服务,并非易事。在连续几年领跑全国保险市场的江苏省,很多保险机构针对农村地区服务网点布局与农民居住分散性不协调、有效服务距离与保险需要及时性不协调等矛盾,积极建设农村网点,一方面精心选择中心网点(营销服务部),并在其支持下设立非中心职场;另一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加大人员、资金、技术和培训等投入,努力实现“网点到镇、人员到村、小额赔付不出门”的服务要求。

    而在语言和宗教信仰都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面对少数民族同胞同样旺盛的保险需求,一些保险机构已经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如泰康人寿新疆分公司创建了全国首个少数民族保险营销服务部,从代理人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到保险条款,再到新出台的保险“国十条”,无一不翻译成维文,目前180多名少数民族保险营销员均能以维语、汉语进行“双语”营销,以极富民族特色的专业营销和服务方式开辟了少数民族保险市场,切实将保险送到众多少数民族同胞手中。

    尽管有观点认为,“在保险面前不分贫富,只要根据自身需求设定不同保额,人人都买得起保险”,但不可否认,除了有效的宣传手段和便捷的服务渠道,要让商业保险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中,让保险保障功能真正惠及各族人民,最根本的在于,市场能够提供真正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保障功能日渐完善的优质产品,如此,保险才能真正发挥出“普惠”的作用。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