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持久?易车60台新能源车高环极限测试消除你的高速续航焦虑

2024-07-16 17:21 来源:央广网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中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今年1至6月,新能源汽车的零售量为411.1万辆,同比增长33.1%。这一增长趋势在渗透率上得到了体现,1至6月各月的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34.5%、35.8%、39.5%、42.5%、46.0%、48.8%,呈现出连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6月渗透率达到了48.8%,创下了新高。这一数据表明,自2020年起,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增速大幅加快,连续三年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显示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易车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新发布的新能源车系(包括增程和混插)超过180个,智驾、座舱、续航、充电等有了显著升级,大大丰富了消费者的购车选择和用车体验,也展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非凡的技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但另一方面,琳琅满目的汽车产品也让消费者陷入了选择烦恼,“里程焦虑”更是在消费者购车旅程中如影随形。据相关新能源汽车消费调查显示,有85%的受访者表示存在里程焦虑,主要表现为补能焦虑,而“续航折扣”又加重了里程焦虑。所谓“续航折扣”即为实际续航里程与官标里程有所差异,其主要表现一是剩余里程不准,二是高速等路况极速行驶耗电快,导致续航里程打折扣。目前主流第三方平台进行的新能源车续航测试,存在城区高速工况各一半、单载或半载等“不极致”问题,导致续航数据是中位值,消费者无法得到“兜底”数据,令其对于极限续航里程依然“心里没底”。

  为了全景式展现中国新能源汽车群雄风采,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满电满载满速情况下的极限续航情况反馈,易车在7月13-15日推出了本年度规模最大、要求最严苛的续航测试节目——《新能源极限续航榜》,集结30+品牌的60部热门新能源车,在高环跑道将各项测试条件拉满,测试极限续航里程,并进行全程直播,同时有KOL及汽车达人进行讲解和答疑互动。

  在为期三天的测试中,节目对车辆的实际续航里程数、持续续航中所遇到的情况进行如实记录,同时产出纯电车续航“兜底系数”和混动车“封顶综合油耗”两项指标,以揭示受试车辆在高速工况下的极限续航及续航折现率,帮助消费者消除高速续航焦虑,为消费者出行用车、选车及买车提供直观、有价值的参考。

  参与易车《新能源极限续航榜》测试的车型包括20万-30万级别的纯电轿车智界S7、小米SU7、极氪001、蔚来ET5T、阿维塔12、奔驰EQE等;20万级单电机纯电SUV比亚迪海狮07 EV、特斯拉Model Y、问界M5 EV;10万级代步纯电车宝骏云朵、极狐阿尔法S5、名爵MG4 EV、哪吒X、比亚迪元PLUS;纯电MPV&豪华纯电轿车理想MEGA、极氪009、小鹏X9、蔚来ET7;10万级热门混动车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比亚迪秦L、奇瑞风云A8;15万-30万级中型/中大型混动车方程豹豹5、坦克400新能源、深蓝G318;混动MPV&豪华混动SUV仰望U8、腾势D9 DM-i、别克GL8等,涵盖纯电和混动,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国自主品牌。

  所有测试车型均为半年内生产、行驶里程不超过3000公里的准新车,无改装、无重大事故及维修史,无换电史,测试车轮胎为新胎。测试场地为山东中亚轮胎测试场高速环形测试路,由易车包场。道路由德国和西班牙团队设计和建造,具有路面整体纵横无接缝,平整度高,摩擦系数稳定等特点,该测试路可以用于高速平顺测试、车道变换、制动、动力系统冷却、主观测评、ADAS、滚动阻力、耐久性计划等试验。

  在此次大规模测试中,测试车辆设置在合理且符合用户使用场景的基础上,采用全车满载、驾驶模式运动、动能回收最低、空调24度AUTO的极限模式,并全程以120公里/小时匀速进行高环续航测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场中国新能源力量集结的极限续航大考,既成为展现新能源品牌和科技实力,见证中国汽车品牌崛起,彰显中国汽车强国形象的盛宴,也是弘扬中国自己的汽车评测文化的最佳试炼场。同时对于测试过程中产出的数据、发现的问题,也有助于汽车品牌的产品和技术优化迭代,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艺嘉)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谁更持久?易车60台新能源车高环极限测试消除你的高速续航焦虑

2024年07月16日 17:21    来源: 央广网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中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今年1至6月,新能源汽车的零售量为411.1万辆,同比增长33.1%。这一增长趋势在渗透率上得到了体现,1至6月各月的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34.5%、35.8%、39.5%、42.5%、46.0%、48.8%,呈现出连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6月渗透率达到了48.8%,创下了新高。这一数据表明,自2020年起,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增速大幅加快,连续三年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显示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易车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新发布的新能源车系(包括增程和混插)超过180个,智驾、座舱、续航、充电等有了显著升级,大大丰富了消费者的购车选择和用车体验,也展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非凡的技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但另一方面,琳琅满目的汽车产品也让消费者陷入了选择烦恼,“里程焦虑”更是在消费者购车旅程中如影随形。据相关新能源汽车消费调查显示,有85%的受访者表示存在里程焦虑,主要表现为补能焦虑,而“续航折扣”又加重了里程焦虑。所谓“续航折扣”即为实际续航里程与官标里程有所差异,其主要表现一是剩余里程不准,二是高速等路况极速行驶耗电快,导致续航里程打折扣。目前主流第三方平台进行的新能源车续航测试,存在城区高速工况各一半、单载或半载等“不极致”问题,导致续航数据是中位值,消费者无法得到“兜底”数据,令其对于极限续航里程依然“心里没底”。

  为了全景式展现中国新能源汽车群雄风采,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满电满载满速情况下的极限续航情况反馈,易车在7月13-15日推出了本年度规模最大、要求最严苛的续航测试节目——《新能源极限续航榜》,集结30+品牌的60部热门新能源车,在高环跑道将各项测试条件拉满,测试极限续航里程,并进行全程直播,同时有KOL及汽车达人进行讲解和答疑互动。

  在为期三天的测试中,节目对车辆的实际续航里程数、持续续航中所遇到的情况进行如实记录,同时产出纯电车续航“兜底系数”和混动车“封顶综合油耗”两项指标,以揭示受试车辆在高速工况下的极限续航及续航折现率,帮助消费者消除高速续航焦虑,为消费者出行用车、选车及买车提供直观、有价值的参考。

  参与易车《新能源极限续航榜》测试的车型包括20万-30万级别的纯电轿车智界S7、小米SU7、极氪001、蔚来ET5T、阿维塔12、奔驰EQE等;20万级单电机纯电SUV比亚迪海狮07 EV、特斯拉Model Y、问界M5 EV;10万级代步纯电车宝骏云朵、极狐阿尔法S5、名爵MG4 EV、哪吒X、比亚迪元PLUS;纯电MPV&豪华纯电轿车理想MEGA、极氪009、小鹏X9、蔚来ET7;10万级热门混动车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比亚迪秦L、奇瑞风云A8;15万-30万级中型/中大型混动车方程豹豹5、坦克400新能源、深蓝G318;混动MPV&豪华混动SUV仰望U8、腾势D9 DM-i、别克GL8等,涵盖纯电和混动,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国自主品牌。

  所有测试车型均为半年内生产、行驶里程不超过3000公里的准新车,无改装、无重大事故及维修史,无换电史,测试车轮胎为新胎。测试场地为山东中亚轮胎测试场高速环形测试路,由易车包场。道路由德国和西班牙团队设计和建造,具有路面整体纵横无接缝,平整度高,摩擦系数稳定等特点,该测试路可以用于高速平顺测试、车道变换、制动、动力系统冷却、主观测评、ADAS、滚动阻力、耐久性计划等试验。

  在此次大规模测试中,测试车辆设置在合理且符合用户使用场景的基础上,采用全车满载、驾驶模式运动、动能回收最低、空调24度AUTO的极限模式,并全程以120公里/小时匀速进行高环续航测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场中国新能源力量集结的极限续航大考,既成为展现新能源品牌和科技实力,见证中国汽车品牌崛起,彰显中国汽车强国形象的盛宴,也是弘扬中国自己的汽车评测文化的最佳试炼场。同时对于测试过程中产出的数据、发现的问题,也有助于汽车品牌的产品和技术优化迭代,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责任编辑:韩艺嘉)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