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非遗数据报告:“00后”“60后”最爱看国家级非遗内容

2024-06-05 17:25 来源:上游新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艺嘉)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抖音非遗数据报告:“00后”“60后”最爱看国家级非遗内容

2024年06月05日 17:25    来源: 上游新闻    

  6月5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抖音发布了《2024非遗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00后”和“60后”最爱看国家级非遗相关内容。

  在抖音,越来越多人传承和传播非遗,“95后”“00后”成为生力军,30岁以下传承人年均增长72%;创作者们以特效视频、探访复刻等多种形式展示非遗,濒危、小众非遗因此被更多人看到;非遗视频和直播带动用户种草、打卡及消费,过去一年,共有1379万名网友在抖音分享非遗体验,其中漆扇打卡视频增速超318倍,购买非遗团购商品的用户数同比增长328%。

  

  “95后”“00后”带头传播非遗,抖音30岁以下的传承人同比增长72%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新增第五批传承人中,一半以上在当年已超过60岁;前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去世人数2016年已达到12.6%,非遗传承面临“人走技失”的难题。

  在抖音,非遗老技艺迎来了年轻新匠人。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抖音上共有1428名非遗传承人,其中30岁以下的有199人,同比增长72%,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成为传承、传播非遗的生力军。

  “00后”陕西汪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汪氏皮影·确实牛皮借短视频用皮影演绎迈克尔杰克逊、擎天柱,让古老技艺频频打破次元壁。“95后”@郎佳子彧 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用面塑还原宫崎骏动画、冰墩墩,让年轻人感受非遗的潮酷。遂溪醒狮和狮头彩扎传承人@龍湾狮兄 也是一名“95后”,他在抖音记录舞狮日常,分享狮头彩扎制作,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传得更广。通过他们的传播,传统非遗在抖音上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并非每个非遗项目都被人们所熟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熊硕认为,一些非遗在传统媒介渠道中因为表现形式单一、表达方式相对枯燥而导致民众缺乏兴趣、内容难以传播。

  近年来,抖音上涌现了大量非遗相关作品,因其直观有趣的表现形式,收获百万次播放或点赞,引起网友广泛讨论、种草及打卡,助力非遗内容走向全民。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共有1379万名网友在抖音分享非遗体验。在投稿量同比增长最高的非遗前十位榜单中,漆扇位列第一,投稿增速超过318倍。作为蟳埔女习俗之一的簪花及马面裙位列第二、三位,有超过55倍和15倍的增长;另有舞龙舞狮、龙舟、越剧、打铁花、醒狮、英歌舞、剪纸等非遗项目上榜。

  抖音上,网友们观看和讨论非遗的热情高涨。“唢呐一响 燃爆全场”“请你看浪漫的打铁花”“马头琴奏出了无奈与遗憾”“当新年遇上非遗”“骨与木拼成了精巧的非遗”等话题登上抖音热搜的非遗话题榜前五位。其中,网友们通过短视频分享各种唢呐表演的高燃场面,带动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超过1.12亿次。

  

  非遗有了出圈新形式,国家级濒危非遗视频分享量同比增长40%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曾表示,短视频、直播平台有着更加丰富多样的非遗内容和非遗人群。由于短视频、直播的创作较为便捷,能够为不同地域的创作者和观众提供直观交流的机会,新媒体也成为了各地非遗内容的新“传播场”。

  报告展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出现了“炫目特效展示国粹”“精美复刻传统非遗”“探访记录背后故事”“街头摆摊宣传解说”“课堂非遗随拍出圈”“老手艺创造新工艺”等多种多样的非遗传播形式。

  龙年春节前,“95后”创作者@江寻千在抖音直播雕刻30米长冰龙,实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0万,点赞超2000万。她还拜河南确山铁花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为师,随后发布的打铁花视频点赞量超过862万。几年来,她不断查询典籍,拜访非遗传人,学做胭脂、龙凤花烛、皮影、纸鸢、糖画,并用短视频记录了多个非遗故事。

  如何用30秒传播一项非遗?传统文化创作者@国翠儿 用炫酷特效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京剧、剪纸等非遗、传统文化,拆解非遗背后的复杂工艺和文化背景,带动传统技艺通过新的时代形式,被更多人关注和了解。目前,她在抖音发布了6条视频,已有144万粉丝,获赞超1234万。

  借助短视频和直播,一些濒危和小众非遗逐渐走向了大众视野。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的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分享量同比增长40%。

  青神竹编、东北大鼓、龙骨坡抬工号子、塔吉克族服饰、虞山琴派,上榜国家级濒危非遗播放量同比增长前五名的榜单。这些濒危非遗项目通过短视频被更多人所了解。

  还有许多小众非遗项目因为短视频和直播被带火。创作者@吴大安(宣传非遗版)跑遍湖州市文化馆、非遗馆,还找到去世的传承人家中,讲述羽毛风筝背后的故事,获107万次点赞;@南翔不爱吃饭 在天津市刘上道村找到一群八十多岁的手艺人,一起做出集合各时期中国元素的盒子灯,获223万次点赞;@阿梅(丰归木偶戏)是提线木偶传承人,凭一手绝活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放大木偶特色,让“冷门剧种”有了113万粉丝;学生拍下赣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陈俐的上课瞬间,换戏服、挥水袖,学生表示抬头率100%,引起14万网友纷纷转发。(资讯)

  上游新闻 马亮

(责任编辑:韩艺嘉)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