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金融向善消保为民” 浙商银行全力推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为提高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权利意识、风险责任意识,近期,浙商银行紧扣“权利 责任 风险”“共筑诚信消费环境提振金融消费信心”两大活动主题,全面开启“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该行精准把脉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偏好,启动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品牌建设工程,为各消费者群体量身打造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方案,着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金融素养。
情系老年人,教育宣传有温度
随着金融服务线上化、智能化发展,老年客户“数字鸿沟”问题愈发凸显。同时,老年人信息获取能力偏弱,风险辨别能力相对较低,容易遭受不法分子侵害。浙商银行聚焦老年人使用金融服务的难点、痛点,针对性地面向老年人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保护自身财产和权益不受侵害。如济南分行的金融志愿者在当地人民银行、银保监局等监管机构联合举办的“提振消费信心畅享数字金融”消费者体验活动中,向现场的老年消费者展示了“简约版”手机银行,开展“防范金融非法活动公开课”,向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和新市民群体普及金融知识;深圳分行制作老年人风险提示短片《“老伴”来了》,提示老年人警惕养老诈骗,守护自己养老钱;贵阳分行在贵阳市云岩广场举行了一场针对老年群体的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详实的案例让现场的社区居民受益匪浅。
聚焦新市民,金融服务有力度
提升新市民群体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是银行机构服务新市民的重大课题。浙商银行积极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将金融知识送到他们身边,更好地帮助他们守护“血汗钱”。如天津分行制作《提前还贷应理性 ‘转贷降息’不可取》微电影,提示刚刚安家的新市民朋友,要理性对待提前还款,提高警惕,莫要上当受骗;重庆分行利用中午人流量高峰时期,在信达园区设立宣传展台,向园区的新市民群体讲解存款保险、反赌反诈、个人征信等金融知识,并对新市民群体关心的金融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南昌分行联合新华书店举办“诵读会”活动,在与广大书友分享读书经验的同时,向新市民朋友们普及金融消费者八项权利等消保知识,更大范围推动“提振消费信心”理念的传播,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
关爱青少年,金融知识进校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浙商银行十分注重青少年金融素养发展,在辖内机构选拔优秀金融教育人才,送金融知识进校园,积极探索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方式方法。如舟山分行走进岑港中心小学开展“3·15”金融知识宣讲活动,并通过分析“免费领游戏皮肤”“粉丝领福利”等真实案例帮助同学们提升反诈意识。宁波分行的金融知识讲师来到白峰小学,给四年级学生送上一堂“小小银行家-火眼金睛辨假币”主题讲座,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一看、二摸、三听、四测”辨别人民币真假的四步骤知识,小朋友们收获满满,纷纷表示:要把人民币知识分享给爸爸妈妈,做一名爱护人民币、保护人民币的宣传员;太原分行积极落实消保主体责任,分行行长带队走进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太原市反诈中心民警共同开展了“远离非法金融活动”金融知识主题宣传讲座,用金融知识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保驾护航。
近年来,浙商银行不断探索延伸宣传触角、提升教育质效的方式方法,将专业金融知识趣味化拆解,不断拓展金融知识普及宽度,强化金融教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助力消费者金融素养持续提升。未来,浙商银行将继续厚植服务文化,坚定以“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为统领,坚持“金融向善”“消保为民”理念,守正创新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切实展现银行机构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