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今年ICO募资才超3亿美元 还不如去年一个月

2019年08月12日 06:5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什么是ICO?顾名思义,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缩写),首次币发行,源自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概念。

  作为一种不受监管的手段,ICO可以为新的加密货币筹集资金。创业公司使用初始币发行(ICO)来绕过风险资本家或银行所要求的严格和规范的融资过程。在ICO活动中,一部分加密货币被出售给项目的早期支持者,以换取法定货币或其他加密货币,通常是比特币或以太坊。

  2018年初,随着比特币、以太坊等虚拟货币一飞冲天,不少虚拟货币动辄翻十倍、百倍,一币难求的现象甚为普遍,甚至出现“代投”的职业。

  然而,繁华落尽终归泡沫,伴随着空气币不断归零、诈骗层出不穷,曾经大火的ICO行将奄奄一息。

  据国际专业ICO网站icodata.io数据,截至8月8日,2019年全球ICO总共募集到3.46亿美元,这还不足2018年世界ICO募集资金总额78.12亿美金的二十分之一。仅此一年,ICO已落入少人问津的地步。

  今年全球ICO募资额大降

  这几年,ICO到底经过了一个怎样的过山车发展历程?国际专业ICO网站icodata.io有专业的统计。网站数据显示,2014年,算是ICO诞生的元年,这一年才有两起ICO项目,融资总额约1600万美元。

  2015年的情况也不乐观,全年才有3起ICO,融资总额才608万美元。

  真正爆发的是在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全球完成29起ICO,融资总额达9000万美金。

  如果说2016年是爆发,那2017年算是ICO爆发的顶点。统计数据显示,整个2017年全球共完成875起ICO,融资总额达62亿美元。而且ICO融资额是直线阶梯式暴增,仅12月一个月融资量就超过16亿美元。

  如果说2017年是直线阶梯式暴增,那2018年可谓是阶梯式下降。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共完成1253起ICO,融资总额达78亿美元。其中2018年1月融资额超过14亿美元,但到当年底,12月融资额已不足1亿美元。

  不得不说,这跟比特币、以太币的价格高度吻合。正是在2017年底、2018年初,比特币创造近2万美元/枚的天价,以太坊单价也一举突破1500美元,接着就是一年的暴跌。

  截至8月8日,2019年全球ICO总共募集到3.46亿美元。大半年过去了,还不足2018年世界ICO募集资金总额78.12亿美元的二十分之一。仅此一年,ICO似乎已少人问津。

  关于近几年ICO的火爆,不得不说2014年ICO模式的创世鼻祖以太坊了。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ICO的以太坊,融资单价约0.35美元,对比当前以太坊单价约226美元,其回报率高达644倍。若是按2018年初的1500美元最高价算,其回报率更是超过4000倍。但这在全部项目中,毕竟是凤毛麟角。

  icodata.io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在2042个被收录的ICO项目中,其回报率为正的仅有73个,占比仅为3.57%。关于全球ICO的回报率,The Block分析师Larry Cermak在推特上分析:现在很明显,ICO是巨大泡沫,不太可能出现复苏。ICO以美元计算的回报率中值为-87%,而且还在不断下降。难怪全球ICO融资额直线下降,ICO回报惨淡的现实摆在面前。

  曾经一币难求,如今回归理性

  曾经烈火烹油、一币难求,现在一片狼藉,少人问津。

  关于ICO没落的原因及其本身蕴含的法律风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肖飒对记者分析,ICO走向没落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高额以及多发的诈骗,ICO市场充斥着大量的骗局,大量有关与ICO相关欺诈新闻充斥在我们周围,这导致投资者非常谨慎。同时许多项目缺乏透明度,项目领导团队的可信度越来越不确定。ICO市场是新兴的,而且多为年轻人参与,信息流通高,一旦出现信任危机,就会散播出来。投资者也不是完全不思考,当市场出现大量问题,投资者就会逃离。

  2、监管的问题,这里更多是监管不确定。以中国为例,2013~2017年,政府的监管态度是从松到严,投资者总是在问一个问题,它合法嘛?它到底是什么?随着监管逐步展开,对于投资者来说,ICO可能越来越成为一种低效的、法律上很危险的融资方式。

  3、疯狂逐利。比如许多新创团队透过ICO募到资后,会选择将加密货币换成美元,立即消费使用。更为关键是,这些团队认为如果把手上天量的币汇出,会让币价大跌,为什么不顺便用空单,再反手赚一笔?这种恶性循环导致ICO变成了疯狂逐利平台,投资者也人心惶惶。

  肖飒表示,“ICO本身就是基于无需法制、高效便捷、轻所有权、重使用权的特点,所以必然就会有法律风险。区块链技术本身无太多风险,但加上虚拟货币,风险性激增。ICO主要涉及的是刑事法律风险,虽然现在对虚拟货币的性质还略有争论,但是ICO本身的集资性质非常值得警惕。另外假借ICO进行诈骗的行为也很普遍。同时,ICO依靠大量宣讲,也不免有传销的风险。”

  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知密大学发起人、重庆工商大学区块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昌用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ICO火爆是技术创新突破制度框架造成的不可复制的暂时现象。ICO的本质是密码证券。借助于密码共识机制和遍布世界的密码货币交易系统,密码证券实现了全球范围内更低廉、更自由的证券发行和流通。这种新的证券体系突破了传统的证券监管体制。长期看,为全球企业融资带来新的机遇,会产生新的经济红利。但短期内,失去监管的高流动性经济行为带来不谨慎的投资行为和疯狂的投机行为,甚至无底线的金融犯罪。毕竟密码证券只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流动性,而并没改变人性和证券的信用本质。传统金融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仍是密码证券面临的核心问题。”

  对于当前的现状,刘昌用表示,“现在不能说是ICO的没落,而是理性的回归。低成本、高流动的全球密码证券系统,需要全新的制度体系加以监管,一方面遏制泡沫和欺诈,另一方面提高其为优质创新企业融资的能力。”

  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度创新

  今年以来,ICO日渐式微,但币圈又出现的IEO、STO,是否面临同样的法律风险?对此,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表示,IEO、STO、XXO,这些词层出不穷,首先要搞清这些词的意思。IEO(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s)的全称是交易所公开售卖代币,指的是加密货币直接在交易所发行并进行代币售卖的方式。STO,全称为Security Token Offer,即证券型通证发行。STO是2017年底从美国开始流行的,对于在美国注册的公司,STO是一个合法合规的ICO。

  然而,事物的本质并不会随着更名而变化。ICO存在的法律风险不会因为改名或者升级就完全消失。以IEO为例,因为ICO诈骗太多,所以防范诈骗对于交易所本身和广大投资者都很重要,但IEO模式设计中仍缺失独立、客观专业的第三方区块链项目风险评估角色。仅从目前已有IEO的平台案例就可以看出,不同的交易所的审核标准并不统一,且主要信息来源是项目方提交的申请资料,一旦出现项目方作假和夸大宣传信息,投资者和交易所都是受害者。同时,交易所在此环节中既是审核方又担任募资角色,其合规性和可信性都很低。

  STO是介于IPO和ICO之间的一种存在,它的风险比ICO小很多,但实际上它又达不到IPO的信用程度。更为关键的是,STO的存在需要政府承认,若是政府不承认,其依然会被视作是ICO一样的存在,比如北京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ICO”“STO”“稳定币”及其他变种名义进行非法金融活动的风险提示》,STO目前在我国也是不被认可的。

  肖飒指出:“事实上,无论是ICO、STO、IEO,都离不开加密货币,只要加密货币的性质不变,无论给它上多少锁都会有漏洞,或许正视加密货币本质才是正确方法。”

  对于新出现的STO和IEO,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知密大学发起人、重庆工商大学区块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昌用则表示,STO和IEO是针对ICO存在的问题作出的改进,分别由政府和交易所尝试解决密码证券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STO是来自政府监管的改进,是部分国家监管部门为了适应ICO进行的制度创新。这是一个积极但长期的探索,需要在不扼杀密码证券低成本、高流动优势的同时,防止各种市场风险。IEO是市场竞争驱动的改进。野蛮生长时期的ICO不仅伤害投资者,也伤害交易所的信誉。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交易所作为密码证券的主要交易场所,自发地对密码证券融资项目进行甄别、筛选,提高项目质量。这种尝试也是刚刚开始,交易所也有自身利益和短期行为,交易所本身也缺乏监管,所以IEO也需要在市场竞争中长期的探索。

  刘昌用说:“密码证券是典型的技术先行性质的金融创新,在制度创新跟上之前,会有很高的金融风险。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度创新。基于市场实践的政府监管创新(STO)和交易所产品创新(IEO)都是有益的,不需要厚此薄彼,而应该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尽早塑造健康的全球密码证券体系,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加强全球一体化,减少经济摩擦。”

  每经记者 刘永生 每经编辑 易启江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