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联网金融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陆金所回应退出网贷传闻:配合监管“三降”要求 存量产品不受影响

2019年07月19日 07:15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谢 婧 每经编辑 廖 丹

  7月18日,有媒体报道称陆金所将着手退出网贷业务,对此,陆金所相关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网贷业务正常运营,存量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

  而对于“陆金所是否正在着手准备申请消费金融牌照”这一动作,陆金所相关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复称:不予置评。在陆金所回应后,记者登录陆金所App发现,在其App的网贷一栏中,仅有两个产品,而这两个产品均已售罄。

  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初,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联合召开了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对于少数在资本金和专业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条件的机构,允许并鼓励其申请改制为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对于拟转型或清盘的机构,督导企业尽快制定兑付方案并抓紧付诸实施。

  网贷业务正常运营

  7月18日,有媒体报道称陆金所将着手退出网贷业务,对此,陆金所相关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陆金服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网贷业务正常运营,存量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

  而对于“陆金所是否正在着手准备申请消费金融牌照”这一动作,陆金所相关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复称:不予置评。

  在陆金所回应后,记者登录陆金所App发现,在其App的网贷一栏中,仅有“立盈-聚信”“慧盈-安e+”两个产品,而这两个产品均已售罄,其中,“立盈-聚信”为200元起投,历史参考收益率为7.5%,60天可转。“慧盈-安e+”为1万元起投,历史参考收益率为8.4%,同样为60天可转。

  此外,记者还在陆金所官网中发现其“债权转让”一栏下,还有多个债转项目,但当记者点入投资,部分项目却显示项目信息更改,无法投资。

  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陆金所借贷金额为2900亿元,累计借贷笔数为619万笔,累计出借人为84万人。但截至2019年6月30日,陆金所累计借贷金额为3479亿元,这一数据与上年年底相比,增加了579亿元。累计借贷笔数为946万笔,累计出借人达到92万人,逾期笔数为56020笔,逾期金额为21.12亿元,项目逾期率为3.6%,累计代偿笔数为15.74万笔。

  监管鼓励转型小贷消金

  陆金所提到的“三降”即:降机构数量、降行业规模、降涉及人数。

  今年7月初,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联合召开的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下一阶段网贷专项整治的工作方向。根据座谈会内容,转型和退出仍为网贷机构的主旋律。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座谈会中指出,在2019年第三季度,整治工作将继续严格落实“三降”要求,加大良性退出力度。对于少数在资本金和专业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条件的机构,允许并鼓励其申请改制为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对于拟转型或清盘的机构,督导企业尽快制定兑付方案并抓紧付诸实施。

  记者注意到,监管层面提出网贷机构以转型发展和良性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严禁新增互联网金融机构,及时处置随意变更股东或注册地迁址的机构,引导绝大多数机构通过主动清盘、停业退出或转型发展等方式实现风险出清。

  此外,监管也对网贷机构的下一步方向提出设立监管试点:在2019年四季度,在合规检查、接入系统、数据核验等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将逐一对在线运营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多措并举化解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纳入一家”的原则,将整改基本合格机构纳入监管试点。

  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张叶霞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试点”的表述,肯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将持续加强对P2P网贷行业的监管,监管方式包括动态监测和穿透式监管;同时,未来也将部分P2P网贷平台纳入试点,不会出现整个行业的所有平台全部退出或转型的状况。  

 

 

(责任编辑:华青剑)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