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金所杯”得奖者经验谈(三):紧跟市场 关注衍生品最新动态

2014年11月21日 13: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今年4月起,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联合中国期货业协会共同举办了首届“中金所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高校学子3万余人踊跃参与, 465名优秀学子分获各个奖项。其中部分优秀学子获得了中金所和各大机构的工作和实习机会。

  这些大赛佼佼者,是如何进行准备并在强手如林的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呢?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又有何感想?带着这些问题,主页君不(qi)辞(shi)辛(hai)劳(hao),对若干获奖学子进行了突击专访,请他们分享经验和感悟,并陆续在 “中金所发布”推出,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张子彪(第一届“中金所杯”一等奖获得者)

  问:您为何报名参加“中金所杯”知识竞赛的过程?

  答:记得四月下旬,时值盛春,同门好友刘君瑜晖强烈向我推荐“中金所杯”赛事,彼时他正在北京衍生品研究院做实习,缘由此起,借此再表谢意。一向对固定收益证券和金融衍生产品有着强烈之兴趣的我,因故有一段相对自由的时间,借着赛事,给了我一个再当一次学霸的理由!记得那一段时间,我成了图书馆的常客,白天心甘情愿地感染着金融的“铜臭”气息,晚上沉醉于“民国四大传记”,金融与文史相映成趣。误入书卷深处,沉醉不知归路。再加上图书馆每每响起闭馆音乐“夜的钢琴曲——幸福时光”,也是醉了!

  问:您是怎样备考和参考的,有什么经验跟第二届的参赛同学分享的?

  答:从竞赛大纲可以看出,“中金所杯”大赛囊括了当今世界近乎所有流行的金融衍生品相关知识,从场内到场外,从股权类、利率类到外汇类,准备起来相对棘手。

  以我的参赛经验,有以下建议。第一,金融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看一看John Hull的那本被誉为“华尔街圣经”的《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教材,只需看一下前面的相对简单的章节,有助于建立对衍生产品知识的整体框架。第二,对照着官方大纲和相应的参考题库,边做题边复习相关知识,遇到拿不准的题,及时和同学朋友以及各期货公司的从业人员交流,切忌闭门造车,尽最大可能保证答案的正确率。第三,关注中金所官网和中金所官方微信平台,中金所官网上的“法律法规”和“投资者服务”栏目中有很多相关知识的介绍,推荐大家常去看看。第四,金融衍生产品集中了金融创新成果的菁华部分,我们在课堂上学的最新理论在市场上也许已经不再新鲜,所以必须紧跟市场,关注衍生产品的最新动态,喜新的同时不厌旧,有的放矢,多做一些相关知识积累。

  问:在参加大赛的过程中,您对金融衍生品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答: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其定价需要有理论的支持,是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密切联系的见证。在参加大赛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还是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太快了,诸如中金所已经推出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外汇期货、期权类产品相信很快也将步入市场,这些曾经只属于西方世界的“高洋上”的金融高端产品,如今在中国金融市场茁壮成长。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在金融教科书中将会充满许多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成功案例。

  问:如何评价大赛,您认为大赛有哪些优点值得坚持,又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答: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金融衍生品是把双刃剑,在造福市场的同时,也可能给市场带来深重的灾难。正如罗斯福所言,“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只有建立在对金融衍生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趋利避害,才能充分发挥金融衍生产品带来的极大潜在价值,不因其可能引致的危害而裹足不前。

  “中金所杯”知识竞赛让业界与学界直接对话,调动能调动的正能量,能让全社会来关注并了解金融衍生产品,培育金融衍生产品在中国发展的社会基础,必将会使得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成为有源之水。

  至于改进之处,个人觉得为了使“中金所杯”更国际化,同时也为了督促中国大学生更有国际视野,在条件成熟时的一定比例竞赛题目可以使用英文命题。


(责任编辑: 宋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