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问题始终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瓶颈。”在市场即将迎来大发展的前夕,这一现象更加严峻。日前,大商所本着“为行业做贡献、为会员做实事”的态度,创建国内首家期货学院,培养出首批期货分析师,积极探索我国期货市场实用人才培育的新模式。
9月15日,“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学院第一期期货分析师高级研修班毕业典礼”在北京和杭州两地同时举行。相关人士表示,作为行业内培养专业实用人才的一个平台,期货学院的首次尝试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他们认为,大商所做了一件所有期货公司想做而做不到、且影响着公司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重在提高实战水平
首期研修班历时近三个月,共24天144个学时。报名者以自愿、单位推荐的形式,通过专业理论与实务和英语两项书面考试,最后97名合格者(北京36人,杭州61人)被录取。学院还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的期货专业研究生中录取了部分学员。
大商所副总经理李军介绍,期货学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提高实战水平”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培养适合国内期货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分析师队伍:在课程设计上,研修班按照系统化的教学方案,突出培养学员实际分析能力,全部教学采取“课堂讲授+案例讨论+专题讲座+实战演练”的模式,课程包括六大模块共计40门课程,涵盖了高级期货分析师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在师资结构上,期货学院聘请的36名专家,分别来自政府机构、高等院校、贸易企业、金融机构及期货业资深专家和操盘手等。其不同的行业背景及授课内容构建了完备的教学知识体系,保证了学院授课的高质量。
为方便学员的互助交流,本期研修班在课程安排上除了一般的课堂传授外,还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内容:如每周五举办一次期货沙龙活动;开展模拟期货交易活动;开展实践调研活动等。
学员代表、北京中期市场部总经理马华轩介绍,高质量的教学和实践活动调动了广大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三个月的学习期间,广大学员始终保持了积极、向上和团结的学习气氛。很多学员在毕业留言上感言,期货学院更像一个大家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互助学习、沟通交流的平台。
天时、地利与人和
李军总结说,期货学院的成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首先,我国期货市场近年来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而期货公司多年来惨淡经营,多数无力承担对分析师的系统培训和在职深造。期货分析师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具体表现为:一是大部分分析师入行时间短,知识和经验积累少,研究成果的市场实践价值不高;二是分析师流动性很大,大多没有长远发展规划,随意转行现象严重;三是分析师在行业内的价值体现不够,在社会上的尊重度不足,个人报酬与业务水平极不相称。
其次,北京是国内外期货专家最重要的活动地。期货学院正是利用了在北京办学的这一得天独厚优势,在授课专家的选聘、教学设施的选择、学员生活的安排等方面极为便利。同时,杭州校区也得到浙江省证券期货协会和永安期货公司的大力支持,通过视频系统获得了良好教学效果。而且,浙江地区本身就是大连品种交易量较大地区,投资者和分析师对大商所品种研究比较深入。这都成为期货学院成功的重要条件。
最后,大商所多年来同市场各方保持着融洽关系,是“人和”。大商所创建期货学院得到了各方的热情支持,其中不乏荷兰银行、东方汇理、美林等国际知名大机构的支持。
探索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不少业内人士对期货学院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有益探索表示赞赏。他们认为,期货学院的办学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办学形式新。期货学院广泛利用行业内外的教育资源,针对期货从业人员的特殊需求而量身定制。其次是教学重实用。许多期货公司老总非常感激地表示,通过期货学院的学习,员工的专业理论水平、研判市场、开发客户、撰写投资报告等业务能力明显提高。再次,学习与工作同步有机结合。最后,形成一个新型的专业分析师的交流平台。期货学院本期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切实提高了培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搭建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北京、浙江两地期货分析师团队的建设。
展望未来,李军表示,将通过开展多种模式、建立期货学院专家库、扩大培训、建立分析师交流沟通的长效机制等进一步完善发展,为行业输送更多人才。同时,还要同中国期货业协会合作,在我国期货专业人才培养的大规划下,充分发挥期货学院独特优势,共同努力培育出一大批适应中国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高级实用人才。
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强教授表示,大商所期货学院在培养期货人才方面的创新值得肯定。中国期货业协会将更好地与交易所合作,利用期货学院这一平台,争取把职业教育做的更好。同时,还将借鉴证券业协会经验,推出期货行业分析师认证资格考试制度,为会员做实事,为行业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