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基金 > 首页 > 基金滚动报道 > 正文
 
基金QFII各自领跑三个月 上半年打成平手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9月06日 08:53
    编者按:基金、QFII的投资操作一向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二者之间在投资理念、策略等方面的差异也是人们议论的重要话题,尤其是近来二者在银行、地产以及钢铁股上的分歧引起了业内人士注目。然而,判断孰优孰劣恐怕却不是件简单的事,观察的角度、评判的标准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我国QFII制度正式建立3年来,市场一直关注着本土机构投资者的代表———基金公司与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代表———QFII之间的角逐。伴随着2006年中期报告在近期批露完毕,基金与QFII的业绩比较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基金与QFII实际上打了个平手。一季度QFII投资领先、二季度基金业绩超前,而两位“高手”在未来谁跑得更快,似乎还难以预测。

    各自领跑三个月

    今年一季度,QFII跑赢了基金,应主要得益于其大量配置了有色金属股。有色金属板块在一季度的涨幅达到了57%,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基金公司配置在金属与非金属的仓位为9.42%,而QFII在该行业的配置比例高达28.70%。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西南证券研究员闫莉认为,QFII主要得益于作为境外投资者的国际视野,他们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中看到了投资机会,因此从2005年中期就对金属非金属行业情有独钟,一直给予重仓。

    而在二季度,基金则重新夺回了领跑权,收益状况明显好于QFII。数据显示,在二季度上涨最好的行业是食品饮料、批发零售,当季涨幅分别达到73.6%和61.66%。二者都是基金重仓行业,其中基金二季度在食品饮料的配置比例为12.51%,批发零售贸易10.02%;同期,QFII对食品饮料行业的持仓为9.85%,对于批发零售行业则没有大规模建仓。

    基金之所以如此看好食品饮料、批发零售,可以说在于他们对于国情的理解比QFII更透,更能体会消费升级概念在中国的意义。闫莉在比较QFII与基金投资风格的差异时也对此指出,基金对国内政策导向的捕捉能力更强,比如基金从2005年中期就开始对机械仪表行业给予了关注,这与国家支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的政策不无相关,而在2006年对食品饮料行业大举建仓,则与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相吻合。

    此外,双方资金的规模差异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闫莉认为,基金的规模明显比QFII大得多,因此在行情的初始阶段,QFII由于资金规模小而获得了行动快捷的优势,但在行情真正起来以后,基金资金规模大的优势开始显现,这就使当基金大量配置到某个行业的时候会形成上涨效应,从而引发更多的跟随者,推动这些行业的股票轮番上涨。

    未来谁跑得更快?

    “近半年来,QFII与基金的投资其实一直在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各自的长处。”券商人士总结说。虽然双方股票投资各有重点,但闫莉指出,表现在行业配置上二者投资风格开始趋同。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市场人士对二者之业绩进行比较增添了难度。

    数据分析显示,基金在二季度的5个重仓行业为机械设备、食品饮料、批发零售贸易、金属非金属、金融保险,QFII的5个重仓行业为金属非金属、机械设备仪表、交通运输、食品饮料、金融保险。从中可以看出,除了批发零售贸易与交通运输以外,其他的4个行业出现了重叠。

    从减仓的情况来看,双方对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均进行了较为明显的减仓,基金则同时对交通运输行业进行了明显的减仓。而从增仓的情况来看,QFII对食品饮料、批发零售则进行了适度的增仓。从最近两个月的情况来看,基金与QFII重点配置的行业均出现了回落,其中食品饮料回落幅度较大,批发零售幅度较小。而近期涨幅最好的房地产板块,基金与QFII在二季度均没有重点配置,所以最近才开始大幅加仓,成为了推动房地产板块上升的动力。

    从静态的行业配置角度来看,券商人士承认很难去判断基金与QFII在未来的收益情况。而从资金的性质上来说,年底前的市场将呈现出高位震荡格局,QFII的资金只有基金规模的七分之一,其具备资金调整的灵活性特点。但是,QFII没有业绩排名以及申购赎回压力,它们更倾向于长期投资,所以它们也不会频繁操作,这也使得很难去判断基金与QFII在未来谁跑得更快。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