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商银行发布《2023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2024-06-05 15:07 来源:金融界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田云绯)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海农商银行发布《2023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2024年06月05日 15:07    来源: 金融界    

  近日,上海农商银行发布2023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暨TCFD报告,这是该行自2021年7月代表上海银行业发布《上海银行业践行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以来,连续第三次向社会主动披露该行在环境保护、绿色金融、气候风险管理等方面所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上海市首家承诺履行联合国负责任银行(PRB)的商业银行,上海农商银行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深化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绿色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探索绿色运营新模式,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绿色底色的银行。报告全面展现了2023年上海农商银行在绿色金融战略、绿色管理体系、绿色投融资活动、绿色运营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亮点与发展成绩。

  深化管理体系建设,筑牢绿色发展基石。致力于打造以绿色金融为底色的可持续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2+N”战略制度体系,明确绿色金融战略布局和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战略实施路径,制定绿色金融管理办法,完善授信投向政策,丰富绿色产品制度及营销方案,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为全行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扩大投融资规模,助力绿色转型升级。重点聚焦绿色农业、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绿色建筑五大核心板块,围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服务、绿色理财、绿色租赁五大业务方向提供全面绿色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614.31亿元,增幅41.00%,显著高于同期整体信贷增速;表内绿色债券投资持仓余额115.49亿元,增幅27.84%,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持仓规模位居全国农村金融机构前列;绿色租赁余额101.47亿元,增幅45.19%,增速较上年翻了两番。

  创新产品与服务,满足多元融资需求。致力于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首单首创”不断涌现,联合主承销上海地区首单“碳中和/乡村振兴”绿色中期票据,成功落地上海市首批“节水惠”业务、CCER质押授信、排污权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探索企业和个人碳账户,满足市场多元化的绿色融资需求。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为南汇水蜜桃、8424西瓜等一大批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提供金融服务。

  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完成绿色金融业务管理系统一期持续迭代升级,通过大数据模型实现对绿色业务的智能识别,并推进系统二期绿色认定嵌入业务系统的建设,提升业务效率。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搭建碳排放交易清算系统,为其提供碳排放交易相关资金账户开立、签约、出金、入金、查询及对账服务等,该交易系统已正式上线投产。持续开展数据治理,不断夯实基础数据质量。

  开展前瞻性探索,强化ESG风险防范能力。持续加强环境与气候相关风险管理,逐步开展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评估,针对信用债主体开展物理风险分析,持续开展绿色项目贷款环境效益测算,扩大投融资及自身运营碳排放测算覆盖范围,探索气候转型压力测试及ESG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逐步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强化信息披露,增强透明度与公信力。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工作,在2023年公开披露首份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首份对标TCFD标准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和首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报告,积极回应社会利益相关方对ESG关键议题的关切,彰显社会责任。不断提升自身绿色金融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在2023年初获得MSCI ESG 评级A级,为2023年境内农村金融机构ESG评级最高等级。

  积极探索绿色运营模式,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自身绿色运营新模式,搭建并不断升级“鑫工程”能源管理平台,更科学、更准确、更真实地对全行能耗数据进行有效监测,强化能源审计、节能监察。推出全行员工个人“碳账户”,鼓励员工参与节能减排活动,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开展“让纸张不跑路”活动,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浪费。

  推动低碳运营及技术创新,倾力打造绿色示范网点。注重绿色网点建设,通过优化网点布局、采用节能设备、加强能源管理等措施,降低网点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松江泗泾支行作为全行绿色网点建设的典型代表,荣获上海市“银行绿色示范网点”称号。该行张江科技支行是上海地区首家实现碳中和的银行业营业场所,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实现碳中和并获得碳中和证书,并将温室气体盘查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甲烷、氧化亚氮等,从自身运营层面履行社会责任。

  此外,上海农商银行持续助力生物多样性,通过绿色投融资积极支持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国36家签署《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的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之一,该行积极贯彻落实“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廊下郊野公园翻新植被养护、完善公园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固定资产专项贷款,参与投资“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高度,充分发挥金融在实现生态友好、可持续、绿色、包容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田云绯)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