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营销套路起底:银行理财产品“过气”了?理财经理竟热衷推荐这类产品

2022年02月17日 10:58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日前,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调研多家银行发现,银保产品、基金定投产品逐渐代替银行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理财经理营销的首选。  

  记者先后走访了十余家银行的支行网点,包括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等国有大行,招商、民生、兴业、中信、光大等股份行以及北京银行、北京农商行等城商行和农商行。其中,近八成银行为记者着重推荐银保产品和基金定投产品。 

  现象一 

  “一句话营销”以银保产品为主 

  记者走访各家银行办理业务时,有多位非理财经理人士为记者推荐了银保产品,形式多为“一句话营销”,即在客户办理业务过程中或业务办理完结之时,业务办理人员用一句话对某个产品做出简单介绍,从而达到吸引、拦截客户的目的,为下一阶段理财经理的深度营销做导流和转介。 

  业务办理人员处于银行营销链的最前端,其进行“一句话营销”的产品基本都为该行目前首要推荐的产品。在记者调研的几家银行中,有超半数银行的“一句话营销”以银保产品为主。 

  现象二 

  银保、基金产品成为理财经理推荐主打 

  在记者走访的银行中,除北京农商行外,其他银行理财经理都向记者营销了保险、基金产品,且营销力度和介绍时间远远超过银行理财产品。 

  综合各家情况来看,银保产品期限一般集中在五至六年,期满后预期收益率在4.6%-5%之间,与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相比,银保产品期限较长、灵活度欠佳,但预期收益率较高。 

  “如果有一些长期不动的资金,可以优先考虑银保产品。”某国有行西城区某支行理财经理向记者介绍了一款万能型保险产品,“六年期预期年化收益率4.7%左右,目前还有额度,但卖得很快,想买要抓紧了。” 

  在记者追问预期利率的浮动情况时,他表示“没发生的不好预计,应该比同等收益的理财产品波动小。”他向记者解释道,“因保险产品封闭时间较长,资金可运作的时间和空间较大,且我们合作的保险公司都是行业头部机构,有成熟专业的投研团队”。 

  现象三 

  这两类目标客户为推荐重点 

  记者在调研中观察到,并非办理业务的所有客户都被推荐了银保、基金产品。某股份行销售人员称,对年轻人和对金融产品接受程度高的目标客户,才会进行重点推荐。“保险产品规则比较复杂,而且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购买。大多产品都有可购买年龄的上限,预期收益率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应递减”。 

  基金产品亦然。“我们更倾向于推荐给有理财投资经验的客户,以及在风险测评中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在购买时也要和我们进行充分沟通,完成风险提示‘双录’,避免产品认知上产生偏差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上述销售人员说。 

  银行理财经理为何偏爱推荐银保、基金产品? 

  某资深银行理财经理向记者透露,首推银保产品、基金产品很大程度上与理财经理的收入提成结构有关。银行代销的保险、基金产品,是银行零售业务赚取中间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银行内部的业绩考核指标也会以此为参照,相应分给理财经理的提成也会多一些。 

  银行理财产品“式微”和全面净值化也有一定关系。某股份行零售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之前所谓的“伪净值”理财产品因其收益率稳定,且可选择的期限类型较多、产品逻辑简单,从而受到多数客户青睐,理财经理在营销中的成单率更高,因此推荐的也较多。但全面净值化之后,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难以保证,产品的优势逐渐缩小。 

  “对于对收益率有要求且对期限不敏感的客户,理财经理会尝试首推银保产品,因为多数保险产品在合同里写了最低保证利率,这对一部分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客户比较有吸引力。而对于风险评级高且想要获得较高收益的客户,基金定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上述负责人说。 

  理财子公司的成立在某种程度上对理财产品的营销也产生了影响。“在我们揽储压力较大的时候,也会大力推荐自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但现在很多理财产品也是代销理财子公司的,所以主要还是看业绩要求和各家给的中收提成。”某国有行人士向记者透露。 

  “多推”也因“难推” 

  “对银保产品推荐多,是因为大家对这些产品了解程度低,且符合购买条件又有购买意愿的客户不多。”某股份行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 

  记者随机询问了在柜台办理存现业务的张女士,她说:“这笔钱存进来之后会直接在手机上买理财。对银保产品不太了解,没买过,不知道靠不靠谱。” 

  “银行理财产品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投资门槛低,客户自己根据利率、期限可自主判断,但保险、基金、信托属于复杂产品,本来就需要在投教方面加大力度,对于我们来说就体现在营销宣导的侧重点上。”某股份行零售部负责人表示。 

  此外,在调研过程中,记者发现有购买者对银行代销产品存在一定顾虑。“银行对代销产品是不承担兑付、管理等责任的,那万一出问题了找谁去?”一名投资者对记者表示。 

  对此,银行人士认为,“从渠道部门的利益来说,如果别人的产品好,代销的话直接赚销售费,又能增加产品供给,一举多得。”业内人士也提醒,客户在选择时,一定要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理性购买,在完全知晓产品的情况下选择正规专业机构的相关产品。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银行营销套路起底:银行理财产品“过气”了?理财经理竟热衷推荐这类产品

2022-02-17 10:58 来源:中国证券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