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消费金融座次大洗牌
“尾部小型消费金融公司一方面面临头部企业的强势占有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新进入的实力玩家就存量资源瓜分市场份额,其处境将更为被动。”
随着年报披露的收官,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20年的业绩表现也随之公之于众。记者近日依据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股东披露的信息,从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方面分析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更迭变化。
因疫情和线上化转型的双重影响,从净利润看,捷信消费金融失去了龙头地位,以1.36亿元位列第八。而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分别以16.68亿元、13.5亿元、7.12亿元位列前三。苏宁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则分别亏损近0.5亿元、0.96亿元。
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尽管2020年遭遇疫情,但数字经济的红利依然存在,后疫情时代也进一步加速了数字化转型,使消费金融公司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此外,2020年下半年出台了获准信贷收益权转让、增加消金资本补充渠道等多项利好消费金融发展的政策。总体而言,消费金融行业仍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转型中的捷信“跌落”
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全面赶超捷信消费金融,成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一哥”。招联消费金融以1083.11亿元的总资产、128.16亿元的营业收入以及16.68亿元的净利润,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稳居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三榜榜首。
总资产方面,捷信消费金融以652.07亿元居于第二,马上消费金融以524.84亿元排在第三位;营业收入方面,捷信消费金融以112.32亿元居于第二,马上消费金融以76.04亿元紧随其后;净利润方面,兴业消费金融以13.5亿元成为年度盈利亚军,马上消费金融则以7.12亿元成为季军,而捷信消费金融则被甩到第八位。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重线下的捷信消费金融不论是总资产、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都大幅下滑,也让其丢失了行业龙头的地位。相比于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下降37.62%,从1045.36亿元缩减到2020年的652.07亿元。
资产规模收缩之外,捷信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也大幅下降。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5.16%,净利润同比下降88.07%。从资产质量来看,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为2.8%,逾期贷款占比21.87%,拨备覆盖率为150%,信贷资产质量下行和拨备计提压力有所加大。
作为首家外资全资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曾依靠其强大的线下业务长期居于龙头地位,但在线上化和疫情的冲击下,重线下的捷信消费金融近年逐步跌落,业绩大幅缩水,也陷入“转型困境”,不时被曝出“变相裁员”。受一系列风波的影响,捷信消费金融主体及相关债券在5月8日被联合资信列入评级观察名单,此前其主体及相关债券的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稳定。
联合资信公告称,捷信消费金融2020年经营业绩表现暴露出其业务处在转型期,受业务策略和外部环境双重影响,存在业务规模收缩趋势较明显、高管稳定性呈现一定波动、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盈利水平承压、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尚不明朗等问题,以上因素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盈利能力、流动性与融资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
同时,联合资信认为,捷信消费金融母公司捷信集团大幅亏损及其实际控制人离世等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母公司对捷信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
苏宁消金、阳光消金亏损
从整体看,总资产同比增长排第一的是哈银消费金融,从73.89亿元增长至113.93亿元,年度增幅达54.19%。总资产同比降幅最大的是苏宁消费金融,从38.5亿元降至23.93亿元,年度降幅达37.85%。
营业收入同比增幅最大的是盛银消费金融,从3.38亿元增长到6.9亿元,年度增幅达104.14%。营业收入同比降幅最大的是捷信消费金融,年度降幅达35.16%。
在净利方面,除苏宁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分别亏损近0.5亿元、0.96亿元,其他披露了2020年净利润的消费金融公司均表现为盈利。不过,从同比情况看,分化相当明显。
其中,八家净利润同比增长,九家同比下降。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和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6.4%、107.83%;上海尚诚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80.47%、84.5%、88.07%、591.67%。
对于亏损4971.8万元,苏宁消费金融解释称,业绩下滑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受疫情影响,导致资产规模下降,公司展业方式的调整及加大科技服务投入,使其营收与2019年持平。二是由于监管要求,平台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所以公司当期亏损。最后,公司降低服务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平台的收入。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营收增长的放缓,也对利润形成影响。其中阳光消费金融因为新开业,业务还未形成规模,收入有限不足以弥补产品、技术、人员等的投入,亏损属于正常现象。
苏筱芮表示,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仍牢牢把持住用户及流量,形成自身的竞争壁垒。而尾部小型消费金融公司一方面面临头部企业的强势占有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新进入的实力玩家就存量资源瓜分市场份额,其处境将更为被动。
迈向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经过数年的发展,行业已经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存在一个明显现象是增长趋势放缓。有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指出,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增长放缓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行业竞争加剧。全国仅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就有28家,陆陆续续还有新的公司加入进来,消费金融公司再扩容。
二是产品同质化相对严重。位于中下游的消费金融公司产品的覆盖场景多是购物、旅游等。由于自身风控水平相对弱,无法把控一些热门场景如租房、教育等,导致频频陷入场景爆雷。
三是强监管规范消费信贷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四是消费信贷行业快速增长期已过,逐渐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各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近几年的财报可以看出,前期部分消金公司的营收、净利润等核心指标的增长趋势以倍数计算,当下消费金融公司的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业绩下滑的现象。
不过,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金融公司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利息收入,科技服务收入渐渐成为行业重要的收入来源。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开始通过对外输出获客能力、风控能力、科技能力、智能客服能力等以获取相应的科技服务收入。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