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机构预测11月新增信贷升至1.5万亿元左右
11月金融数据将于近期公布。多机构近日发布分析报告,多数对11月金融数据预期较为乐观,认为11月是传统信贷“大月”,同时受企业盈利改善和居民消费复苏等因素影响,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水平将较10月有明显回升,可达1.5万亿元,新增社融规模或达到2万亿元以上。
央行此前公布数据显示,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898亿元。对于11月数据,机构“回暖”预期较为一致。招商宏观谢亚轩团队、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以及民银智库宏观团队均预计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1.5万亿元,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为1.52万亿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计为1.6万亿元。
王青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近期经济修复势头较强,加之政策面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11月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有望继续保持较大幅度的同比多增势头;受贴现率偏高影响,11月新增企业票据融资仍将维持负值。居民贷款方面,近期消费升温明显,居民短贷环比有明显增长,同比也有望恢复多增局面;不过,在房地产调控加码背景下,以房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预计将延续10月以来的增速下行势头。综合以上并叠加11月信贷季节性上升规律,预计11月新增信贷有望达到1.6万亿元,比上月多增约900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000亿元。
新增社融方面,机构普遍预计11月数据将较10月的1.42万亿元环比大幅提升,预测区间集中在2.1万亿元至2.3万亿元之间。
李超表示,信贷、政府债券、票据融资、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直接融资是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主要支撑。王青表示,新增社融方面,11月除贷款同比多增外,受国债净融资规模上升推动,11月政府债券融资或达到3200亿元左右,比上年同期多增约1500亿元。不过受近期债市违约事件影响,11月企业债券融资将有所下滑。此外,受房地产调控收紧影响,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仍将延续萎缩态势。值得一提的是,11月资产证券化规模上升明显,或对社融有一定推升作用。总体上看,11月新增社融或将达到2.2万亿元,比上月多增近800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约2000亿元。
(责任编辑:魏京婷)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