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制度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开源降本”
多地政府近期陆续出台政策,加大力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重点聚焦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专家表示,要进一步推动创新政策落实到位,多方位降低金融风险,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开源降本”,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央和各地方政策推进的重点。但在实际推进中,目前仍存在着很多障碍和问题。首先是融资渠道仍然相对较窄,很多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企业,由于自身可供抵押的有形资产相对较少,获得贷款等融资的难度较大。其次是成本居高不下,由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相对较大,因此其融资的成本一般也相对较高,如何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也成为一个难题。除此之外,一些金融创新政策不接地气,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在中央层面不断加大力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推进下,众多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制度,多方位降低金融风险,不断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近日,由甘肃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建设的甘肃省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其以“信用+科技+普惠金融”为特色,依托省、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广泛归集中小企业公共信用信息、相关监管信息、市场信用信息等相关数据,结合大数据、智能风控等金融科技手段,向信用状况良好且符合授信支持条件的企业,提供便利优惠的融资信贷服务,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到目前为止,已有2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700多户企业入驻平台,发布融资需求5.3亿元。
不仅是甘肃,湖南、浙江等多地也建立了类似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方案,加强数据归集、企业画像等功能,对中小企业进行深度挖潜,将中小企业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尽量量化,缓解企业端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不断推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除了地方政府外,众多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创新手段,推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浙商银行跳出传统思维和信贷投放模式创新区块链技术应用,将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债权和物权转化为电子金融工具。企业通过转让工具进行融资、采购和偿还债务,盘活沉淀资源,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结合应用场景创新研发“订单通”“分销通”“银租通”“仓单通”等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和行业解决方案,满足中小企业在采购、仓储、销售、分期还款等不同应用场景的个性化需求。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