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V视]金融深1度:全面降准不代表货币政策"大水漫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7日讯 2019年1月4日,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 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新年伊始实施全面降准,传递出哪些信号,对市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未来货币政策走势又将如何?中国经济网“金融深1度”访谈栏目近日邀请到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金融学院教授张学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王剑锋和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进行权威解读。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金融学院教授张学勇(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王剑锋(中)和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右)做客中国经济网“金融深1度”访谈栏目
张学勇表示,我国货币政策并没有出现大的调整,依然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并不是一成不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来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市场合理的流动性。这次降准主要是为了应对市场的流动性,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宽裕,并没有改变整体稳健货币政策的走向。
王剑锋对此表示认同,他分析说,降准分两步走本身就体现出货币政策秉持了一个稳健的道路。第一步是1月15日,一是缴税期的因素,二是中期借贷便利到期的因素,实际上是一个置换;第二步是1月25日,一是应对春节前现金的投放,二是对冲地方债发行对于流动性的影响。总的来看,两次降准都有明确的指向,应该说是一个结构性特征非常明显的政策,远远谈不上“大水漫溉”这样一个趋势。
温斌称,存款准备金率从最高时的21.5%下降到13.5%,是不是“大水漫灌”,应该从“为什么降准”这个根本的基础理论来看。首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的影响,过去我国资本项目、经营项目流动双顺差,大量的流动性基础货币释放以后,容易造成通货膨胀、经济过热,但现在环境发生变化,外汇占款从最高的将近29万亿下降到21万亿,降准只是对冲了由于基础货币减少对流动性的影响,本身不是一个货币宽松的表现。其次,存款准备金本身是一个总量政策,降准以后的资金流向实际上是市场行为,要进行一个结构化的引导。在去年开始,定向降准释放资金主要是投向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市场化的债转股,支持创新型企业。所以,这次降准既是一个稳健货币政策的体现,更多的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责任编辑:张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