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支付行业严监管常态化 大额罚单增多、牌照减少

2018年12月05日 09:19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客户备付金全额集中存管日期临近,原来靠备付金利息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支付机构将难以为继。当前,移动支付已经进入下半场,流量红利已经见顶,未来比拼的是“生态”效应,也就是“支付带来的叠加价值”,包括理财等一系列服务将成为各方发力的重点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下发《关于支付机构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有关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规定支付机构应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

  2012年以来,我国支付业务基本以超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各种不规范现象也引发了广泛关注,成为监管整顿的重点。随着用户增速放缓及支付行业严监管常态化,今年支付行业牌照已经明显减少,明年支付行业洗牌仍将持续。

  规模快速增长

  今年“双11”,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在人们流畅便捷地购物消费时,支付清算体系提供了可靠支撑。

  “从业务量来看,2012年以来我国支付业务基本以超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方兴未艾,云闪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品牌正驱动着全球支付快速发展。支付产业已成为金融科技的一方高地,给我国经济金融带来深刻影响。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从业务量来看,2017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608亿多笔、接近3760万亿元;人民银行各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119亿多笔、3827万亿元,相当于全年GDP的46倍。

  其中,移动支付近年来发展势头不减,增速更是遥遥领先。央行近日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第三季度,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2579.85亿笔,金额925.4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31%和0.18%。其中,移动支付业务169.35亿笔,金额65.4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19%和32.91%。

  在产业蛋糕“做大”的同时,问题也逐渐凸显。中国银联党委书记邵伏军表示,前几年“套冒绕”“二清”“备付金多头存管”等不规范现象引发了舆论和监管层的广泛关注。随着账户分类管理制度、断直连、备付金集中存管等监管措施的稳步推进,支付产业顶层制度设计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从业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只有规范,支付行业才能行稳致远。

  大额罚单增多

  今年,支付机构大额罚单明显增多。8月6日,国付宝收到了合计4646万元的罚单,刷新了今年以来支付行业罚单纪录。

  在上半年被罚的支付机构中,智付支付让人“印象深刻”,该公司因存在为境外非法黄金交易提供支付服务等违规行为,于今年5月份被央行累计罚款约42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第三方支付机构前三季度收到的罚单超过80张。从罚单总额来看,2000万元以上的已达6张,4000万元以上的2张。去年,单张罚单金额最高的只有533万元。

  “虽然大额罚单不少,但部分市场主体心存侥幸,依旧我行我素。”范一飞表示,社会举报数据显示,银行卡收单违规、挪用网络支付接口等仍然高发。有些市场主体在三令五申的情况下还在为非法活动提供支付服务。

  范一飞强调,从事支付业务要恪守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务必禁止为黄赌毒和其他违法活动提供支付服务,已经涉足的要坚决停下来。这些问题要引起整个产业高度重视,部分机构出现违规行为,其他机构要对照检查、查漏补缺。

  “对于严监管,大家要正确认识。不能错误地认为严监管是运动式,专项整治后监管会有所松动。”范一飞强调,支付领域的严监管是一以贯之的,防范和化解风险是常态化的。

  那么,未来的支付监管会如何开展?范一飞认为,严监管将常态化。常态化要求保持监管定力,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如此;对国内机构如此,对境外机构也是一视同仁;严监管还要求在风险暴露时期刮骨疗毒、猛药去疴,规范发展时期居安思危、如履薄冰;对存量风险要按照既定措施去消化,对增量风险要加强监测、抓早抓小、提前防范。

  具体来看,下一步,要继续畅通市场退出通道,严格支付机构分类评级、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对于主动转型意识不强、没有实质性开展业务、相关指标不达标的机构,要坚决予以清退。

  行业洗牌持续

  今年以来,支付行业整合节奏加快。截至目前,被注销的支付牌照已超过30张。

  随着客户备付金全额集中存管的日子越来越近,原来主要依靠备付金利息收入的支付机构将难以为继。明年这些机构的日子可能更难过。

  央行发布的《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从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对此,范一飞强调,中小机构要提高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借力金融科技,加快业务转型,打造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接下来支付机构将走向何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移动支付已经进入下半场,流量红利已经见顶,未来比拼的是“生态”效应,也就是“支付带来的叠加价值”,包括理财等一系列服务将成为各方发力的重点。

  针对这一问题,范一飞也强调,近几年支付机构利用支付资源成立新的机构开展融资、理财、基金等金融业务,但要严格隔离支付与其他业务。支付机构本身要严格遵守支付业务规定,不得经营或者变相经营其他业务。

  随着个人支付领域的增量放缓,未来支付机构发力重点或逐步下沉,部分机构将转向对公领域。

  邵伏军分析说,我国移动支付仍集中在小额高频领域,对个人的服务较为丰富,但在对公领域的服务仍然较弱。同时,公交地铁等便民场景的覆盖率仍然不高,二级地市及以下市场支付服务有待深化,小微企业和商户支付服务有待提升,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等传统金融服务空白没有完全弥补。

  “与此相比,企业支付市场发展相对缓慢,一些中小商户和农村偏远地区商户缺少更便捷、优质的支付服务。”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永林认为,通过高科技应用,支付效率将获得提升,资金流转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下一步,监管机构将引导支付企业深挖金融科技潜能,提升支付清算服务水平,利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完善支付风险监控模型,助力纾解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使支付服务深度融入实体经济。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