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建议金融业通过聚合模式服务小微企业
28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新华通讯社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经济参考报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建设银行、平安普惠共同主办的“2019普惠金融高峰论坛”发布了“建行·新华普惠金融-小微指数”第四期成果。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强,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持续回落,在保持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稳中有降的同时,融资效率大幅提升。
对于防风险,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普惠金融有其特殊风险,需要进行风险管理,但这可能会提升成本。为此,需要借助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科技控制成本。
平安普惠董事长赵容奭认为,服务小微企业,贷款机构必须有相应的业务能力。他建议,可以通过聚合模式,即建立开放平台,共同提供服务。“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银行的资金能力强而且成本很低;保险机构的风险评估与精算能力强,可以为资质不够的客户增信,同时为资金方分担风险;不少非银机构在科技应用和数据创新上能力很强,或者在获客、流程设计上也有很多创新。”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