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仅恢复IPO的呼声甚嚣尘上,再融资更是有点迫不及待。
尽管中信证券有许多的理由为G申能再融资未雨绸缪,但原增发决议到期显然并不是再融资开闸的理由。自从股改开始以来,许多上市公司公开表示了再融资的意向,其中通过股东大会形成决议的就有数十家之多,加上原决议未到期或到期后又延期的,早已超过上百家。
如果一切依照上市公司的意愿行事的话,那么,再融资的闸门根本就不用关了,还用得着等到今天?
再融资迫不及待的最大理由和恢复IPO如出一辙,都是受李青原提出的新老划断标准的误导。其实,尚福林主席在今年1月7日的讲话中说得很清楚: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看整个股权分置改革的进展情况;二是看市场的预期;三是要有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推出,以保证市场的稳定。目前,股改进度虽然已经完成了六七成,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后面攻坚的任务越艰巨,影响市场预期和大局稳定的因素也就更为敏感,任何微小举动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何况IPO和再融资?
IPO暂停了几年,虽然有些急于融资的企业等不及了去海外上市,天也没有塌下来。相比之下,再融资不过暂停了一年,原来有再融资计划的大多通过了延期决议,即使再到期也还可以再延期,应该不至于对大局对企业有太严重的影响。相反,如果急于恢复再融资,加上IPO也将紧跟而上,那就决不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个别市场行为,而是动辄几千亿元的规模的扩容压力。要说这不会分流资金,不会冲击行情,不会影响股改,纯属自欺欺人的鬼话。
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当务之急是股改而不是融资、再融资。而股改顺利进展的关键,则在于维护投资者利益,稳定市场预期。把恢复融资功能说成股改成功的标志,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并不是真正从投资者利益出发,而是站在融资者的立场,为融资者及相关利益团体代言。在“重融资轻回报”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纠正之前,过早地恢复再融资和融资行为,无非是以牺牲投资者利益为代价去迁就那些借融资谋特殊利益者的利益主张,这势必动摇广大投资者的信心,严重影响市场稳定,对于股改目标的完成也是极为不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