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是如何被"假设"出来的? 水皮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中国经济网首页 > 股市频道 > 水皮 > 正文
 
首富是如何被"假设"出来的?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9月01日 09:22


    根据伊利的股改方案,实施10转3.2股的公积金转赠方案和每10股派2.6元的利润分配方案后,除权价为13.33元,G伊利当日以16.80元跳空高开,尾盘报收17.71元。而根据伊利股改之后针对管理层推出的定向增发股权方案,公司授予被激励对象5000万股的期权,其中伊利老总名下分到1500万股,行权价不多不少正好是13.33元,而且如果要行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不超过17%,另一个条件是主营业务增长不低于20%。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实际上意味着伊利老总的所谓6000万理论上可能一分不值,如果G伊利开盘价在13.33元之下,如果G伊利除权之后不能填权,如果伊利的盈利前景发生闪失,伊利老总就是一个负翁而不是一个富翁。

    17%的净利润增长率和20%的主营业务增长率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可能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对于乳业这么一个过度竞争的行业而言却绝对是个硬约束,更不用讲,伊利还存在一个旗鼓相当,近在眼前的强大对手蒙牛。伊利老总想把期权变成现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就在伊利复牌的第二天,伊利的股价就下跌了3.5%,伊利老总的财富四个小时之后就缩水了900万。谁又能保证第2个四小时以后,第3个四小时以后,伊利老总的纸上财富就不再缩水了呢?

    半个月前,水皮有感于上市公司“抢跑”现象,发表了一篇杂谈,题目叫“股权激励的经越念越歪”,提出两个80%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个80%是指23家推行股权激励的公司中绝大部分搞的都是存量再分配,另外一个80%指的则是23家公司中绝大部分推出的行权价都是以净资产为基准的。比如中信证券,从存量中划出3000万股作为管理层的期权,行权价以净资产2.28元为标的,而中信证券的市价则为11元左右,价差达到8.8元之多。这样的股权激励已经违反了管理层的相关规定,和瓜分国有资产又有多大的区别?回过头来看,伊利的方案,5000万的期权是增量,由管理层自掏腰包,行权的价格又是市价的13.33元,相比净资产5.60元高出整整7.7元左右,合情合理,合法合规。

    股权激励的本质在于鼓励大家“向前看”,在于鼓励管理层在提升公司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实现投资者和管理层的共同利益。股权激励对于管理者而言是利益,也是压力。对于像伊利这样经历了郑俊怀事件震荡的上市公司而言,适时适量的股权激励安排也是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确保公司安全的要求,是一个公众公司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保证。

    伊利老总的财富越多,伊利的股价越高;伊利的股价越高,伊利的投资者回报越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水皮希望也能有一个良好循环的结局。
 
来源:中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