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要算明白财务账

2025-04-03 07:5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李华林

连续两年虚增利润总额逾5亿元,且占比超过50%……近日,监管部门对*ST普利依法从严作出行政处罚,并启动股票终止上市程序。

财务造假是资本市场的沉疴顽疾,让投资者很受伤。屡禁不止的背后,是上市公司的“小算盘”作祟:相较于如实披露不理想业绩可能导致投资者用脚投票、失去上市公司身份,动动脑筋、改改数据,赖在资本市场便利融资,似乎更划算。在业绩亮起红灯时,一些公司选择铤而走险,想方设法蒙住监管的眼睛,维持上市身份的荣耀。

要彻底根治财务造假,就得让上市公司算明白这笔财务账、长远账:造假得到的或许是眼下年度考核的过关,付出的却是赖以生存的诚信根基,数十倍的财富惩罚,甚至职业生涯的终结。一旦越过法律红线,必然得不偿失。

尤其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健康稳定运行的股市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容不得弄虚作假破坏市场诚信机制,扰乱市场运行秩序,动摇投资者信心。必须对以身试法的造假者重拳出击。

严惩首恶是关键。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往往是幕后主使者。只有管住这些乱伸手的始作俑者,才能从源头上杜绝造假行为的发生。此次监管部门对*ST普利多名高管处以高额罚款,并对相关负责人采取市场禁入措施,给市场敲响了警钟:“关键少数”不知敬畏、不负关键之责,则会被依法施以巨额罚款,断送职业生涯,涉嫌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财产罚”“资格罚”并重,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说假话、做假账最终只能落得人财两空。

追责帮凶是重点。财务造假屡治屡犯,往往离不开中介机构的默许和第三方的配合。从过往案例来看,不乏中介机构监守自盗,主动提供专业助力,帮助企业财务造假。第三方客户和供应商也参与其中,通过签订虚假合同、虚构业务单据等多种手段,加大造假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对跨企业、跨行业的联合造假,一方面要坚持“一案双查”,进一步压实审计机构、保荐人责任,倒逼其勤勉尽责,切实看好门、把好关;另一方面要形成合力,证券监管、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应加强联合,对第三方人员进行围追堵截,着力打破造假生态圈。

一追到底是目标。过去,部分上市公司造假东窗事发时,常常抱有摘牌免责的侥幸心理,企图以退市一笔勾销。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对退市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一追到底,决不允许浑水摸鱼、一退了之,就是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近年来,已退市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处罚的不在少数,仅去年便有超过20家退市公司被追责,起到了一定警示作用。市场期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大力度,依法作出更多更具有震慑力的处罚,决不允许造假企业因为退市而被遗忘,避免退市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避风港。

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在高质量、严监管日益成为资本市场发展主基调的当下,唯有诚信经营、诚实信披才能赢得长远发展空间。上市公司千万别算错了财务账,莫为一时的伪业绩换来诚信的最差评,莫因眼下的蝇头小利丢失立身之本,否则必将自食苦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蔡情)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股市 > 股市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市公司要算明白财务账

2025年04月03日 07:5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李华林

李华林

连续两年虚增利润总额逾5亿元,且占比超过50%……近日,监管部门对*ST普利依法从严作出行政处罚,并启动股票终止上市程序。

财务造假是资本市场的沉疴顽疾,让投资者很受伤。屡禁不止的背后,是上市公司的“小算盘”作祟:相较于如实披露不理想业绩可能导致投资者用脚投票、失去上市公司身份,动动脑筋、改改数据,赖在资本市场便利融资,似乎更划算。在业绩亮起红灯时,一些公司选择铤而走险,想方设法蒙住监管的眼睛,维持上市身份的荣耀。

要彻底根治财务造假,就得让上市公司算明白这笔财务账、长远账:造假得到的或许是眼下年度考核的过关,付出的却是赖以生存的诚信根基,数十倍的财富惩罚,甚至职业生涯的终结。一旦越过法律红线,必然得不偿失。

尤其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健康稳定运行的股市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容不得弄虚作假破坏市场诚信机制,扰乱市场运行秩序,动摇投资者信心。必须对以身试法的造假者重拳出击。

严惩首恶是关键。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往往是幕后主使者。只有管住这些乱伸手的始作俑者,才能从源头上杜绝造假行为的发生。此次监管部门对*ST普利多名高管处以高额罚款,并对相关负责人采取市场禁入措施,给市场敲响了警钟:“关键少数”不知敬畏、不负关键之责,则会被依法施以巨额罚款,断送职业生涯,涉嫌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财产罚”“资格罚”并重,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说假话、做假账最终只能落得人财两空。

追责帮凶是重点。财务造假屡治屡犯,往往离不开中介机构的默许和第三方的配合。从过往案例来看,不乏中介机构监守自盗,主动提供专业助力,帮助企业财务造假。第三方客户和供应商也参与其中,通过签订虚假合同、虚构业务单据等多种手段,加大造假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对跨企业、跨行业的联合造假,一方面要坚持“一案双查”,进一步压实审计机构、保荐人责任,倒逼其勤勉尽责,切实看好门、把好关;另一方面要形成合力,证券监管、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应加强联合,对第三方人员进行围追堵截,着力打破造假生态圈。

一追到底是目标。过去,部分上市公司造假东窗事发时,常常抱有摘牌免责的侥幸心理,企图以退市一笔勾销。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对退市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一追到底,决不允许浑水摸鱼、一退了之,就是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近年来,已退市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处罚的不在少数,仅去年便有超过20家退市公司被追责,起到了一定警示作用。市场期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大力度,依法作出更多更具有震慑力的处罚,决不允许造假企业因为退市而被遗忘,避免退市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避风港。

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在高质量、严监管日益成为资本市场发展主基调的当下,唯有诚信经营、诚实信披才能赢得长远发展空间。上市公司千万别算错了财务账,莫为一时的伪业绩换来诚信的最差评,莫因眼下的蝇头小利丢失立身之本,否则必将自食苦果。

(责任编辑:蔡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