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持续吸引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本报记者 朱宝琛
见习记者 毛艺融
9月5日,香港交易所(以下简称“港交所”)上市主管伍洁镟在港交所生物科技峰会2023上表示,截至8月底,有60家生物科技公司透过上市规则第18A章上市,有关集资金额约1190亿港元,总市值约5740亿港元。当中,有12家公司的财务业绩改善至符合上市规则第8章,有8家是在去年和今年转型。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今年,在港交所上市的合资格国际公司已经可以纳入港股通。目前,港交所已接到几家生物科技公司的申请,希望通过在香港上市,接触到境内外两个投资群体。港交所将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持续吸引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提升市场流动性。今年《上市规则》增设第18C章,为特专科技公司打开在港上市的大门,特专科技公司是指从事前沿技术行业的公司,包括AI、量子计算、食品技术和环保技术等,也面向生物科技公司,将进一步促进香港生物科技生态圈的多元发展。
此外,港交所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10月份港交所将推出全新的首次公开招股结算平台FINI,将新股定价与股份开始交易之间的时间由T+5缩短至T+2,简化新股上市流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欧冠升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9月5日,宜明昂科-B登陆港交所主板,发行价为18.6港元/股,当日收盘价为19.52港元/股,首日涨幅4.95%,成交金额为1866万港元。这也是自7月18日以来,港股新股“开天窗”近50日后的第一只新股,并且是通过第18A章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
目前,从通过第18A章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来看,此前已有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复宏汉霖、康希诺、再鼎医药等公司实现“摘B”,今年以来,包括诺诚健华、博安生物、康方生物、诺辉健康等公司亦实现“摘B”。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