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家科创板公司IPO募资逾8200亿元 长三角撑起“半壁江山”
本报记者 邢 萌
近年来,科创板上市公司队伍快速扩容,市场资金加速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528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累计IPO募资额达8223.62亿元,平均每家募集资金15.58亿元,集中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从科创板开市至今,长三角地区始终保持着IPO数量的领先优势。目前,528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覆盖全国23个省份,近半数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江苏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长三角地区IPO数量占半壁江山
科创板开市近四年来,全国各省份IPO数量排名中长三角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528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覆盖全国23个省份,数量排名前五的为江苏102家、上海82家、广东81家、北京71家、浙江46家,合计382家,占比72.35%。
“江苏经济发展水平高,在产业政策、产业链条、科创人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工业富联副总经理兼首席法务官解辰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江苏在产业政策上,大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以及新材料等领域,产业政策方向与科创板定位基本一致;实施“产业强链”政策,小而美的科创企业更容易在省内某一链条上专研发力;科创属性的核心在于人,从人口流动数据上看,南京、苏州等江苏主要城市近年来都是净流入,科创人才流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长三角地区IPO数量基本占据科创板的半壁江山。截至5月底,长三角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合计252家,占比47.73%。而首批2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12家来自长三角,占比48%,与目前基本一致。
“长三角地区在科创板IPO方面保持领先,主要得益于该地区的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中国银河研究院策略分析师、团队负责人杨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了大量科技型企业入驻。该地区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科创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叠加政府对科技创新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长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了产业链、人才、政策相协同的发展优势。
杨超进一步表示,长三角地区金融资源丰富,拥有配套的大型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融资支持,推动科创企业源源不断的上市。
未盈利公司青睐第五套上市标准
科创板是最早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的板块,对于不同类型企业设置了不同的上市标准,由于上市条件的多元化与包容性,一批特殊类型优质企业得以上市融资,部分企业已实现盈利,成功“摘U”。
“通过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推动创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助于释放科创板企业的发展动力,促进技术与资本的良性循环。”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高培杰律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科创板存在一批特殊类型上市企业,目前已累计有18家公司“摘U”,实现盈利。
杨超认为,包容特色类型企业上市能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有助于缓解该类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通过融资手段,有助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此外,还丰富了科创板的投资标的,提高了市场的多样性,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
截至5月底,51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中,16家为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数量最多。
解辰阳分析称,第五套标准不设置财务指标方面的安排,对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均没有要求,可以说是为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特别是医疗企业量身定制的一套上市标准。目前采用第五套标准成功上市的科创板公司,基本均属医疗行业。
他进一步表示,选择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最多,除了该套标准不设财务指标要求外,国家政策层面支持医疗创新企业上市融资,同时,适用标准有相对明确指引。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